中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解放学习力,追求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也就是完成学习目标任务效率高、效果好、效益好的课堂。
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教授认为,高效课堂是相对于低效、无效以及负效的课堂教学而言的。高效课堂的高效是效果、效率和效益的结合。效果指教学结果和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度,反映课堂的“扎实”;效率指取得的效果与投入时间、资源的关系,追求投入的消耗最低化和取得效果最优化,反映课堂的“充实”;效益是教学过程及结果的整体收益,反映课堂的“价值”,实现学生的发展价值。
高效课堂教师变教为导,精讲、少讲甚至不讲,以教材为学材,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为导向,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以和谐的课堂氛围为依托,以丰富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以科学的教学组织为保障,是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的真正转变。
高效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高效课堂的核心是学习力,解放学生的学习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灵魂是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所以它是真正的人本主义的回归,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提升学习力,为学生一生奠基
教育的真谛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使其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终身学习。高效课堂的本质是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走向社会奠定一生幸福的基础。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力由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三个要素组成。学习力是学生发展的根基。学习动力是指学生自觉的内在驱动力,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学习毅力,即学习意志,是指学生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并支配其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状态。学习能力,是指由学习动力、毅力直接驱动而产生的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并用所接受的知识和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智力,主要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它是基础性智力,是产生学习力的基础因素。
树根理论认为,学习力是竞争力,是发展之根。一个学生不可能永远呆在学校,当学生走上社会后还要老师扶持、家长搀扶,那么学生是失败的,教师是平庸的……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去培植自己的根,让根扎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坚强,只有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才可能获得成功。
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基
培养和提升学生学习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既不是通过感觉也不是通过交际被动获得的,知识是由认识主体积极建构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外在的信息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学习即是知识的建构,自主学习就是主动建构。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是由学习态度、能力和策略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一种能力,即学生能自觉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在老师指导下有一套适用于自身的独特方法,且能真正实现独立自主。自主学习与其说是一种学习方式,不如说是一种学习机制——一种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即“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所以,自主学习被视为终身学习的基础。
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得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联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联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不是教,而是帮助学。”这种引导学生去掌握学习过程的方法往往是经历了痛苦、焦虑、喜悦和激动等情感变化才获得的。因此,学生印象深刻,并可逐步上升为自己的一种能力和信念。这种获得了学习方法的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即使离开老师,也能按需要自己教自己。
自主学习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对学生负责,对社会、国家负责的一种表现。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下创造性地学习,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是学生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检验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