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顺从天性 激发好奇
——关于儿童阅读的一个观点
2少年儿童的天性与成长
那么少年儿童的天性是什么呢?一种观点认为,阅读是人的一种本能。在《中国儿童阅读6人谈》里,一开篇,梅子涵就讲了这样一个观点:“阅读渴望应该属于人性自身安排好的,而不是谁给人类的,这种渴望和能力当一个人在母体里的时候,也许就己经存在了。”朱自强附议这一观点:“我觉得梅老师提出的这个话题,其实在西方学界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的东西。比如说对语言的研究,麻省理工学院的平克就认为,语言是一种本能。其实就像语言一样,阅读也是一种本能。”[1]3当然也有人不完全赞同这种意见,阿甲说:“阅读可能来自本能,但是对于‘阅读本身就是本能’的说法,我觉得也许太强烈了一些。如果说广义上的阅读是一种本能,我倒是同意的。比如说,我们会很亲密地去跟外界接触,以前,农民除了用眼睛看天之外,他还会用手去感触,如果这些都属于阅读的话,我认为这就是本能。梅子涵和朱自强所说的类似于语言的阅读能力,实则是人类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通过语言和阅读的实践,人类进化成的“阅读脑”。如玛丽安娜·沃尔夫所说:“它是由大脑中很多最精妙的‘原始部件’组成的,比如语言、记忆、基本认知以及视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在‘阅读通路’中增加更为复杂的认知特点,并会对推理、类比推理、情绪反应及发明创造产生影响。这些后加入的部分就是我所说的专家级阅读脑的‘深入阅读’能力,它是今天我们所知的许多阅读科学的基础。”f87确切地说是阅读的生理和心理能力,而非本能或曰天性。《红楼梦》中有贾宝玉抓周的故事,颇能说明这个道理。贾宝玉一岁时抓周,在众多的东西中,贾宝玉一手抓了玩具,说明游戏是人的本能。他一手抓了脂粉,可能说明性是人的本能。他独独不抓书,说明阅读的渴望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养成。在阅读的后面,应该还有决定阅读的人的天性。
与阅读相关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儿童天性有两种,一是自由的天性,二是好奇的天性。自由是人的天性。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人本自由。卢梭说:“人天生是自由的。“放弃自由就是放弃一个人的人性,就是放弃他作为人的权利,同样也是放弃了自己的义务。爱因斯坦在讨论到“自由与科学”时说:“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社会不该干涉它的发展。就是认为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因此,人类要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改进,就必需“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同时发展和完善”。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其“先决条件是知识分子拥有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人的精神的发展,则需要内心的自由,“既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世俗习俗的束缚”。因此爱因斯坦强调:“我们要杜绝学校通过权威影响青年人内心自由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11]24i-248从以上经典作家的论述来看,自由是人的本性。
自由而不愿受人拘束,也是孩子的天性。而这种天性恰恰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是少年儿童要自主成长、做自己主人的潜在愿望。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自由的天性是上帝,或曰大自然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提供的先天条件。少年儿童时期是其身体和智力同时发育长成的时期,保护好少年儿童的自由天性,可以使少年儿童的身体得以不受任何限制、健康协调的成长。保护好少年儿童天性也可以使其心智得到自由自在的全面发展。心理学家为,保护好少年儿童的自由天性至为重要。在少年儿童时期,大人对其行为过多地干预,抑制他不能干这个,不能看那个,会严重挫伤儿童的自信心,使儿童产生严重的挫折感,并且给他一生的自信带来阴影。基于以上原因,成人在处理与少年儿童的关系时,能否尊重和保护少年儿童的自主权,使少年儿童拥有个体活动与发展的自由,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影响甚大。
爱因斯坦总结自己在中学和大学的学习,最深的感受就是遇到了两所崇尚自由精神的学校。第一所是阿劳州立中学。1895年,爱因斯坦16岁时随父母来到苏黎世。想上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但是没有考上,他接受了阿耳宾·赫尔措格校长的提议,到阿劳州立中学上学,用一年时间补习漏学的课程。与德国中学的六年学习相比,学校崇尚自由的精神给爱因斯坦留下深刻印象,德国中学教育不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而阿劳州立中学的教育则是倡导自由和自我约束。正是在这所中学,他开始了“同狭义相对论有关的理想实验”。第二所是苏黎世工业大学。1896-1900年,爱因斯坦在这所大学的师范系学习。那时,爱因斯坦“还不是一个好学生,我做不到好学生的标准:要遵守秩序,老师讲课时要做笔记,然后自觉地去做作业;人们所教给你的那些东西,你要不惜一切代价学好;必须有能力去轻快地理解你所学的东西。可惜的是,我发现上述的这些条件自己一件也做不到。为此我老有一种负疚感”。但是,“在这个自由自在的学习环境里,我以极大的兴趣去听某些课,我依然不是一个好学生,只能让自己学一些感兴趣的东西,与此同时,我不感兴趣的很多课程也都漏掉了。在家里,我以极大的热情学习理论物理学,这样做平衡了我的内心,减轻了我的负疚感,我依然保持着原有的习惯:广泛地自学”。一“当然,在瑞士,爱因斯坦也得要应付考试。“为了应付考试,即使不愿意,也得把所有这些废物记住。在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的时间,我对科学问题失去了兴趣,这都是强迫学习的结果。不过说句公道话,和其他许多地方相比,我们在瑞士的学习好得多,这种令人窒息的强制少多了。在瑞士,人们只要愿意,就可以做自己想要做的任何事情。但有两次考试除外。这让人们有了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正是这样,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才得以保留了下来。因为现代的教学方法就像一株脆弱不堪的幼苗,除了鼓励,更需要自由;只有自由才能挽救它,使它不至于过早夭折。
爱因斯坦虽然是个天才,但是他的成长方式却具有普遍性。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自由对于少年的成长有多么重要。自由保障了他科学探索的研究兴趣,不至于埋没在听课、背诵和考试等强迫之中;自由也使他研究问题的好奇心保留下来,不至于夭折。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极为广阔、极为丰富的,远非成人所能想像得到。他们对世界,尤其是没有经历过的未知世界充满了强烈的探求渴望。传统刻板的教育规范大多忽视了孩子探索的权利,带强迫性的集中教学机制,挤压了孩子探求问题的愿望。爱因斯坦的成长经历,对于我们的教育模式具有反思价值,帮助我们思考集中和划一的教育,栽害学生个性发展的负面影响。因为,只有自由学习的空间,才能为少年儿童奠定探求未知世界的基础前提。
卢梭作为人性自由的提倡者,特别强调自由对于孩子的意义:“孩子生下来就是一个人,他们天生是自由的,他们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自由;除了他们自己,任何人都无权处置他们的自由权利。; [10]11-12对于儿童教育,卢梭是自然教育论者,主张顺从儿童的天性来对儿童实施教育。他反对剥夺儿童的自由,从而使他们受到束缚;反对过早地给儿童灌输知识,而是首先锻炼他们的体魄。他在《爱弥儿》中说:“我们要让生命有一个时候免受这种并非由大自然强加于我们的束缚,我们要让孩子们享受天赋的自由……叫那些粗暴的教师和使自己的孩子做奴隶的父亲把他们那些肤浅的反对的理由拿到这里来说一说,叫他们在吹嘘他们的方法之前,先学一学大自然的方法……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12 ]88所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就是要保持儿童的童真,就是尊重儿童的天性,不做堰苗助长的事。我们现在的少儿教育,往往疏忽了少年儿童的阶段性成长规律,在幼儿园上完小学的课程,小学时上完中学课程,中学开始学习大学的课程,学习阶段整体性前移。结果就是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子,老态龙钟的少年儿童。“如果你不首先培养活泼的儿童,你就绝不能教出聪明的人来。这就是卢梭的忠告。
过去的研究较多地注意到了自由对于少年儿童智力成长的重要。其实,尊重和保障少年儿童的自由天性,对于少年儿童的人格塑造也十分重要。在少年儿童时期就顺应其天性,培养起少年儿童自由的精神,可以使少年儿童即使到了成人时期,仍能够保持独立的精神气质和人格个性。因此爱因斯坦说:“学校应当发展青年人为社会服务的才能,同时要保护学生的个性,不能将个人变成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的一种工具。因为一个没有个性和个人意愿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不可能发展的不幸的社会。相反地,学校应当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反思中国传统的教育有着颇多经验和教训。周室东迁之后,官学下移,私学兴起。中国古代教育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开放时期。我们看看孔子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教学内容既有旧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夕,又有新的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夕。而教学方法,则是现在都很少能做到的讨论式教学。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由此才有了《论语》。正是这种教育,才能在春秋时期涌现了儒、道、墨、法等大批思想家,形成了东方古代社会特有的哲学思想体系。而自汉代以明经取士之后,中国的教育就始终围绕着学习经书而展开。汉代是五经,唐代是九经,宋代以后又加入了“四书’夕。学习的方法就是强制儿童背诵经书。这种做鹦鹉学舌式的读经方法,对少年儿童的自由天性是极具摧残性的。这在清代小说《儒林外史》和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有充分的反映。鲁迅所揭示的国民性中的奴才性格,与中国传统教育泯灭少年儿童的天性有着内在的关联。
好奇,也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思维始于惊异,这是亚里斯多德抄录的古老的名言。爱因斯坦说:“好奇心深深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中。”‘佑而这也正是爱因斯坦探索外部世界的源泉。他说:“有一个不可知的世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它的存在并不取决于我们人类的主观意愿。尽管它是一个高深而永恒的谜,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人类至少可以部分地用观察和思维触及到它。这个世界深具魅力,有如争取自由、得到解放一样,吸引我们的凝视深思。”[1 l ]3对科学家,他最为欣赏的也是这种对于世界好奇的探索精神。1916年,他在悼念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恩斯特·马赫时说:“他是如此强烈地喜爱观察和理解事物,以至于他在年老的时候,没有什么的要求,只愿以孩子般好奇的眼睛继续窥视着这个世界,他能从中得到乐趣。”[11]192苏霍姆林斯基说:“求知欲,好奇心一一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圈孩子从一出生,所面对的就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因此他睁开的就是一双好奇的眼睛,渴望了解一切,而这种好奇的探究行为是儿童了解世界的本能,或曰天性。赫尔岑《往事与随想》说:“孩子们的敏感往往是大人想像不到的,他们在惊讶之余立即释然,暂时忘记了,然而会一再想起它,特别是一切神秘或可怕的事,他们总会以惊人的毅力和机灵探听个水落石出。”[14]18其实人类学习的内在动因就来自好奇心,发现与创造的心理动因来自好奇,而阅读的根本动因也来自好奇,好奇心是人类获取知识和发明创造的内在动力。
因此,成人教育少年儿童,或者在与少年儿童的交往中,如何能够保持并且激发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对于少年儿童的成长至为重要,尤其是在教育和文化机构。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重要任务一一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好奇的、创造性的和不断探求精神的人。”同爱因斯坦一样,美国的传奇人物乔布斯在上小学和中学时,也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他不喜欢权威,不愿意服从,但是他对未知充满了好奇。乔布斯的养父是一名工程师,因此小时候乔布斯周围的父辈们大都研究的是很酷的东西,比如太阳能光伏电池和雷达等,对此乔布斯充满了好奇,经常向他们问这问那。而学校的教育从来就是千篇一律的,不关注孩子的好奇心,课程引不起孩子的兴趣,“在学校的最初几年我觉得很无聊,所以我就不断惹麻烦”。u5}他和朋友制作小海报,上面写着“带宠物上学日”,结果学校到处都能看到狗撵猫,老师们都气疯了。到他三年级的时候,恶作剧开始有了一点危险的成分。有一次,他们在老师瑟曼夫人的椅子下面点燃了炸药,把她吓得都抽搐了。因此,乔布斯在读完三年级之前,有两三次被送回家。“他们几乎都要制服我了,差一点儿他们就把我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赶走了。”所幸的是乔布斯遇上了好父母和一位好老师。所谓的“好’夕,就是顺从孩子的天性,并加以引导。当乔布斯被送回家后,乔布斯的父亲知道责任在学校,学校没有激发起乔布斯的学习兴趣,而是让他去背一些没用的东西,所以他的父亲以平静而有力的态度向学校表明,这不是孩子的错,“如果你提不起他的兴趣,那是你的错。”一位好老师是他四年级时的老师伊莫金·希尔,被乔布斯称为“我生命中的圣人之一”。她通过观察,对乔布斯采取了激励办法,给了乔布斯一本数学练习册,个月后,乔布斯就不再要希尔老师的奖励了,他只想学习和让老师高兴。其实希尔老师采取的不仅仅是奖励的办法,而是根据乔布斯的聪明又好奇的个性,采取了激发他的好奇心和好胜心的策略,由此而收到奇效。法朗士说得好:“教学的全部艺术就是唤醒年轻心灵天然好奇心的艺术,它的目的是为了让这种好奇心以后得到满足。卢梭也说:“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导,就能成为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个年龄的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尔老师正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