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顺从天性 激发好奇
——关于儿童阅读的一个观点
詹福瑞
摘要:自由与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天性,图书馆少儿用户服务面对的是一个特殊阅读群体。应该顺从少年儿童的天性,尊重少年儿童作为读者的阅读权利,认识少儿读者自由阅读的价值,做少儿读者平等的朋友,通过各种形式激发他们的好奇探索心理,鼓励他们参与阅读的主动性,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不是模仿学校教育模式,把图书馆办成所谓“第二课堂”。
关键词:天性好奇心自由阅读少儿图书馆服务
少儿阅读研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也是在阅读推广领域颇为复杂的问题,非有一定的基础,不敢在此领域置嚎。关于这一问题,己有众多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图书馆界近年来在开展未成年人阅读和推广方面也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不过在少儿阅读理论和实践中尚有忽视少儿天性,过于急功近利等倾向,应该引起社会的注意。本文就此阐述一个比较传统的观点:顺从少年儿童天性,保护并激发少年儿童的好奇,以期对图书馆开展少儿阅读推广活动有所补益。
1少年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及其误区
阅读之于少年儿童的重要,似乎己经没有必要再强调或再讨论。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庭己经调动起极大的热情从事着少年儿童阅读推广。当代家庭关注少儿阅读的现状是:孩子还没出生时,就己经有了胎教。梅子涵主张聆听也是阅读。L7zi年轻的妈妈们也许不知道这 个理论,但早己在那里实践了。时下幼儿园和小学开办了各种各样的读书班,图书市场上充斥着五花八门的如何教孩子读书的书,专家学者们发表了无数少儿阅读研究论述,关于少年儿童阅读重要意义的理论书籍己经是太多太滥了。有个与少儿阅读有关,且最容易打动人的口号:“不能叫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阅读研究,也据此把少年儿童智力早期开发作为重要内容。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指望通过早期智力的开发,培养出一个天才。但起跑线在哪里?在小学?不是;在幼儿园?也不是;在娘胎里!
笔者认为,在这种极为短视功利的社会环境中,对少儿阅读越是重视,越是关注,给少年儿童带来的压力越重,造成的危害也越大。通过理性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发现,现在关于少儿阅读重要性的认识,问题不在于理论太多,而是在于目前社会大环境影响中染上了浓烈的功利色彩。美国阅读专家崔利斯有个影响颇大的公式:“当你读的书越多,你就会越聪明,你在学校待的时间就越长,获取的文凭也会越多、越高,将来你找到的工作就会越好,得到的钱也就越多。; }z}若转换成公式即是:读N多书一一获N多文凭一一赚N多钱。这样的理论在中国颇有市场,迎合了很多家长和学校的习惯性思维。认为少儿阅读的重要性,就在于让孩子从小就具备在学校以及社会竞争中的优势,将来可以成龙成凤。由此,我们的孩子未出生,就己经开始了残酷的竞技,如斯巴达克斯被投入斗兽场,随时准备面对狮子做你死我活的拼杀。
少儿阅读对于人的一生成长至为重要。少儿时期的阅读关乎个人一生的生活习惯、读书兴趣和处世能力,也关乎着思想形成和精神健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书在儿童精神生活中能起巨大的作用”。阅读“对孩子来说,不仅能认识世界,进行有助于培养扎实的技能和技巧的练习,而且也是培养感情和道德的学校。每一本书都在孩子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要“尽力使个人阅读成为孩子精神上的需求”。“自我教育和个人的精神生活是从书本开始的……为了培养一个人能在精神上独立生活,必须把他引进书的世界。书应当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良师益友和明智的教导者。我认为使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能向往单独与书相处一一向往默想与沉思,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使命。单独与书相处并不意味着孤癖。这是思维、情感、信念和观点的自我教育的开始……如果孩子从儿童时代就没有养成对书的喜爱,如果阅读没有成为他一生的精神需要,那么到了少年时期,他的心灵就会空虚,似乎不知从哪儿来的坏东西就蓦地出现在他身上。”
当代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少儿阅读活动。1992年,英国开始实施“阅读起跑线计划”,为学龄前儿童提供阅读指导服务,目的是让每一个英国儿童都能够在早期阅读中受益,并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培养他们终身对阅读的爱好。此项目由英国发起后,陆续有日本、韩国、泰国、澳大利亚、美国、智利、意大利、墨西哥·波兰、南非、印度等国参加。田“在欧洲一些国家的幼儿园,阅读课程占到总课程量的80%以上,每天晚上睡前进行的亲子共读活动,己经成为大多数欧美中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习惯。”我国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实施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把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作为目标,指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但关于少儿阅读的理论还存在着一些误区,或尚需探讨的领域。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把少儿阅读简单地归之于少儿教育。因为把少年儿童作为教育的对象,而不是把少儿读者视为与成年读者一样的独立阅读主体,少儿读者的阅读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与成年读者一样的充分尊重。这就直接导致了压抑、甚至违背少年儿童天性,不尊重少年儿童阅读主体的服务方式出现,其特点是强行灌输成人的意愿。
首先是少年儿童独立阅读地位的被忽视。作为独立的阅读主体,成人阅读是有其自主性的。读什么,不读什么,成人可以自己选择。他人不可以强迫这个人的阅读选择。即使强迫,这个人可以反抗。少年儿童则没有这个力量,读与不读,读什么和不读什么,孩子基本没有选择的可能,只能顺从接受。知堂老人在《读书论》一文中讲到,当时的文字之域,十分芜杂,庸劣书恶书甚多,“试观近世著作,十九皆是’夕。但是作为成人读者,可以不随其大流,“欲救其弊,不读一法最为切要,是在独立主见,不妄读书”。[6不管别人怎样忽悠,怎样诱导,我坚持我个人的主见,不去读它。周作人读私塾时,所学的主要是圣贤之书,即四书五经,以及“时文’夕,就是八股文。因为“中国向来认为儿童只应该念那经书的,以外并不给预备一点东西,让他们自己去挣扎,止那精神上的饥饿,机会好一点的,偶尔从文字堆中一一正如在秽土堆中捡煤核的一样一一掘出一点什么来,聊以充饥,实在是很可怜的”。日周作人就属于机会好一点儿的。他的祖父是光绪时的翰林。他教孩子第一步的方法,是教人自由读书,尤其是奖励读小说。认为读小说最能使人“通”,通了以后,再去弄别的东西便无所不可了。他推荐给孩子读的小说是《西游记》、《镜花缘》、《儒林外史》,而这些也正是孩子所喜欢的,所以周作人在孩子时读了许多小说。周作人是运气好,遇上了开明的祖父,但是一般孩子就没那么运气了。在20世纪20年代他们想读什么,不想读什么,是没有选择的。即使在今天,少年儿童的阅读意愿也很少被关注。当然,少年儿童与成人阅读还是有区别的。成年人心智己经成熟他们读书选择权利能够相对独立。少年儿童则处于心智未成熟阶段,他们的阅读需要成年人辅导。但辅导不能是越姐代危,而是需要以适当的方式让他们明白哪些读物是不适宜的,如描述血腥暴力、男女性爱或语言粗俗的书籍等。
其次是把阅读与教育等同起来。读书有其教育人的功效,但教育并不是阅读的唯一目的。观察成人读者群体,有的人抱有明确的受教求知的目标;有的人只是为了消遣娱乐,也有的人没有任何具体设定,打开书本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目的。教育学和生理学己经证明,少年儿童时期是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如本杰明·布鲁姆所说的:人的智力在少年儿童时就己经成熟。成功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是教育界和家长共同的追求。阅读,自然也就成为开发少年儿童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学活动中突出的例证是,把少儿阅读作为识字的手段。幼儿园是如此,小学更是如此。这一观念给少儿阅读带来了沉重的印记,也让少年儿童的阅读变了味,使阅读带有了极为强烈的功利色彩。于是,学校教学与校外阅读都演化为儿童“受教育的课堂”。
第三,以上两种倾向自然衍生了第三种倾向:那就是无视少年儿童的天性,忽视少年儿童的个人兴趣,漠视少年儿童不同成长阶段的生理发展特点,成人想当然地安排或干预少年儿童的阅读活动,理想中的快乐阅读在孩子们身上变成了痛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