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视知觉、知识图式和快速阅读训练
张惠芬
摘要:快速阅读训练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挖掘学生视知觉的潜力、提高视觉技能和完善头脑中与阅读有关的认知图式是训练的重要内容。本文还探讨了一些具体的训练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视知觉;图式;读速
快速阅读也叫速读,是指在不降低理解率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所进行的阅读活动,它是第二语言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人们对阅读的心理过程有一种误解,认为阅读是精确地辨识字词的过程,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时会片面强调逐字逐句的细读,而忽视了对快速阅读的训练,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太科学的。因为留学生来中国不仅是为了学习和掌握汉语知识,他们也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提高快速阅读的能力和技巧,从而能快捷地从中文的书报杂志中直接获取信息,以达到了解中国的目的;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有时也需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参考资料,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其中之一就是要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根据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
1快速阅读的理论基础
1.1眼脑直映
对阅读过程有没有语音介入,心理学家提出了三种假设(Downing and Leong 1982:176)。第一种是形一音一义假设,即语音转录假设,认为词汇通过语音中介到达心理词典;第二种是形一义假设,即直通假设,认为读者能从字面直接领悟词义;第三种假设即双通道假设,认为以上两种途径在阅读过程中均被采用。所以阅读时,一方面语音能够自动被激活,另一方面如果不通过语音中介,阅读理解也同样能够进行。
对于初学者来说,阅读要经历“形一音一义”的心理过程,特别是拼音文字更是如此,而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些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在汉语阅读的词汇通达中,字形到意义的映射比字形到语音再到意义的映射要有效得多,语音在语义激活中的作用很小。所以在汉语阅读时,词义完全可以通过词形表征直达心理词典。阅读教学中的速读训练,就只要求眼睛和大脑活动,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直接映射到大脑,立即产生反应,这就是“眼脑直映”,它消除了一般阅读中大脑潜在的发音现象,从而提高了阅读速度。
1. 2阅读时的思维方式与语言的表达
语言的表达与阅读理解时的思维既有一致性,又有很大不同。阅读材料是作者用语言表达思维内容的成果。作者在表达时,语言必须是明确的、线性的、连贯的,而阅读理解时读者头脑中的思维却可以是模糊的、块状的,是跳跃式活动的,思维的速度要比语言快得多。另外,为了减少信息的不确定性,避免误解,作者在表达时,需要考虑到形式的完整,从结构到意义,有观点有材料。不管写得有多精炼,总是存在着冗余的信息。阅读是一种选择过程,阅读时,具有选择和压缩信息功能的大脑会根据不同的阅读需要,选择重要的信息,而对冗余的信息会视而不见地忽略过去。
由此可见,在阅读时,通过眼睛作选择性的停留,把获得的信息直接映射到大脑,使大脑立即作出反应,很快形成读者自己的概念,从而高速有效地达到阅读的目的。
2快速阅读的训练
在快速阅读中,读者以来自书面符号的视觉信息作为提示和指引,然后在大脑的记忆中寻找已有的知识图式,通过预测、比较、联想、推断等认知行为,重新构造出篇章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训练眼睛在速读时的专门技巧以及建立和充实留学生大脑中与汉语阅读有关的认知图式是非常重要的。
2. 1视知觉潜力的挖掘
要想培养留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眼睛的效率,让眼睛接受特殊的、专门性的强化训练,以加快获得这种能力的进程。这种特殊的训练包括以下几方面。
扩大视读广度。视读广度是指读者一个视点所能摄取材料的范围。视读的广度与阅读速度成正比。在阅读过程中,眼睛是以快速的一系列眼跳运动的方式进行的。每次的跳动称为眼动,每次眼动之后的相对静止状态称为眼停。研究表明:阅读时眼停的时间超过90写。在眼动时看到的东西很少,在眼停期间却能获得大量的有用的信息,所以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是提高眼睛在停顿的单位时间里接受的信息量,即扩大视读广度。另外,据研究,没有经过训练的人阅读与思维之间总会有一定的距离。人脑是按照意义单位工作的。在阅读中,眼睛扫描的文字在大脑中积累成一定的文字信息并形成一个完整概念以后,思维才开始工作。如果视读广度比较窄,文字的信息难以在大脑中快速积累并形成概念,那么思维就会处于等待状态,也就难以实现快速阅读。如果我们能改变留学生逐字阅读的习惯,尽量使读速与思维同步,就能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
减少眼停次数。有实验表明,阅读时快速读者比慢速读者眼睛定置的次数少。一般来说,在每一页上只有十几个甚至几个注视点。视读广度越宽,眼停次数就越少。另一方面,因为读物中有大量冗余信息存在,阅读时眼睛只需作选择性的停留,即可以跳读,只选择与阅读目的有关的部分来读,这种技能能使阅读速度提高很多倍。
减少眼停时间。眼停时间的长短也是决定阅读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看一行文字眼停两次,每次半秒种,那么需要一秒种;如果每次眼停时间是}/4秒,那么就只需1/2秒。眼停时间的长短与阅读的熟练速度、阅读材料的难度有关,也跟阅读要求、阅读习惯有关。所以阅读目的的明确和限时阅读的严格要求,都可以缩短眼停时间,提高读速,同时也限制了字音声化现象的产生。减少或者杜绝眼睛的回视。初学阅读的留学生常常会回过头去重读前面读过的部分,有时仅仅是为了某个字或某个词的理解。这种变化无常的眼动不能提供信息,它不但影响了阅读速度,对内容的理解也易于产生支离破碎的影响。所以,在快速阅读训练时,宁愿让学生看完以后再快速看一遍或回视某一部分,也不要让学生养成眼睛经常回视的坏习惯。要使学生养成以上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必须对学生进行词、词组、句、文章的专门性的、阶段性的速读训练,下面具体介绍一些训练的方法。
2.1.1速读词语和词组
母语阅读者在阅读时,是以意群—词、词组、短句作为阅读单位的。以汉语为母语的人阅读汉语时,能从占据中央视觉的汉字中获得有用的语言学信息,这种中央视觉一般在5 --- 6个汉字的范围内.汉语中大多数的词由1--"4个字组成,而且绝大部分熟悉的词是双音节词,阅读者有效的视觉一般能够包含一个简单的词单位,在多于一个词的情况下,语言学的分析也会有效地解决词界的模糊问题。汉语阅读者的这些习惯性知识可以指导阅读时的眼球运动及对有关词的长度的假设,而留学生因为对汉语语言表现形式不够熟悉,对汉语词的识别还有困难,所以常会有大量的过早终止的短的注视,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逐字阅读的习惯。因此,在进行速读训练时,首先需要进行词语速读的训练。词语可以从双音节词发展到多音节词,然后过渡到以词组为单位,并从双音节词组过渡到多音节词组。词语的速示可以采用卡片或投影。在训练时,必须向学生强调,要用一个视点来速读词语,视觉焦点要落在词语的中心。心理学家发现,词的中心的注视点为最佳的注视位置,在这些注视位置上,词内重新注视点的次数最少,驻留时间最短,因而词的命名时间也最短.刚开始训练时,因为词的字数较少,即使是逐字阅读,也只需极短的时间,学生可能无意识中还是沿袭逐字阅读的旧习惯,老师也难以察觉。所以训练时,可在速示的卡片中心用红笔画个小圆点作记号,要求学生的视觉中心落在小圆点上。如:历史名城 休息的时候
在训练中,词语的字数和卡片的张数可逐步增加,可以把几个词语或几个词组合成一组逐张速示,词语之间最好要有联系,这样便于理解和记忆。如:发文杂志 英文词典 德文小说
在每张卡片闪示后,应留一两秒的时间,提醒学生在闪示卡片间隙做尝试回忆.速读一组后,也可以让学生作笔录,这样既训练了速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
2. 1. 2速读句子
在词和词组的速读训练完成以后,可向短句速读过渡。句子速读的目的是扩大视读广度,为速读文章打下基础。
速示的句子可以横式排列,也可以面式排列。闪示的形式,除了可以用投影外,也可以用“折叠式速读面。面式排列的句子,还可以用“抽拉式速读面”,练习时要求学生把视觉焦点落在一块文字的中心。
人的视域有一定的范围,视域的中心是焦点,它其实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横长竖短的椭圆形小区,焦点是视觉最清晰处。视域以内焦点以外为视野,在视野边缘,获得信息的清晰度明显下降。但是,虽然人们很难正确辨别视野边缘的文字,一些边缘信息却可能会提供对一个词的长度的假设,也可能被用来决定下一个视觉焦点落在何处,所以对学生进行面式注视训练是必要的。人们可以在瞬间看清一个画面,也就应该能在瞬间看清一面文字。训练时,要求学生一个视点看一块文字,这块文字就会象一幅画一样映入视野,慢慢地视读广度就扩大了。
一些较长的句子闪示时可以把它划分成几个意群,意群的单位可以大一点儿。如:他慢慢地从像册中/把妻子的照片/一张一张/拿下来放大。
另外,在速读长句时,因为每一次注视只能对准四、五个主要词,时间有限,这就要求眼睛必须在一次注视中挑选出某些特殊的部分,使之从周围其他词中突显出来,变成视域的中心或主要部分。对于这些被挑选出来的词汇来说,它们之所以被选择出来,一是因为词义的原因,二是语法结构上的原因。如以上的句子虽然很长,但主要意思是“他把照片拿下来放大”。有时,一个长句是由几个短句组成的,所以平时应该给学生做一些压缩句子、抽取主干的练习,一些复句的速读也可提醒学生抓住关联词语。如果学生的视觉焦点能抓住句子的关键词或关联词语,就能更快地理解全句的意思。
2.1.3速读文章
速读词语、句子都是为速读文章打基础。扩大视读广度、减少眼停次数,也都是为了达到能速读文章的目的。速读文章时目光注视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意群注视法
一次眼停注视一个词组、一个短句或半行、一行文字,并对文字整体地理解和记忆的方法就是意群注视法。在词组、句子的训练中已经练习了这种方法,但那时,常常是一个个词组、一个个句子单独出现的。在书面语中,词语之间没有分隔,一个个句子也是挨在一起的,难度会比以前大。所以刚开始速读文章,特别是一些短文,可以先用横线画出每一次眼停时所要求学生认读的汉字,甚至在最初,可以在这些汉字上加框,增加学生的视觉感,框的长度根据学生的视读广度来决定,要求他们把视觉焦点落在框的中间,如: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它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大家都非常重视它.……
苏轼是有名的诗人。有一次他去一座山上玩儿,累了就走进一座寺庙,想休息休息。……
每一组划线或加框的意群,都只能在一次眼停中读完,阅读时,老师可以轻轻击掌或轻击桌面,学生按照老师的节奏依次一块一块地注视。
(2)垂直注视法
阅读时,视线沿着每一页中间的地方从上到下很快下滑,一次眼停看完一行文字。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也介绍到这种方法:“记住你的目的和你正在寻找的答案”、“从一只手拿这本书开始,将书放到你眼睛能看到的整页文字足够远的地方(一般来说是两尺左右的距离);用你的另一只手的食指或一支圆珠笔,试着将你的食指或圆珠笔沿着书页中间很快地下行,你的眼睛只看着你的手指或笔尖的地方,沿着手指或笔尖下移。”①开始训练时,教师可以把读物排成短行,并在读物中央垂直画一条虚线,让学生的目光沿着虚线下行,也可以按照《学习的革命》中介绍的方法,用食指或笔沿着读物中央下滑,熟练以后,读物的中央就会出现一条假想的垂直线。这种速读法可以运用于报纸中较狭长板块的阅读。
(3)波浪注视法
当读物横排的字数超过视读广度,使用垂直法有较大困难时,视觉的焦点还可以作波浪形的上下跳动,以弥补余光无法看到的区域.开始时,因视野不及,可以缩短波动距离,或增加波动角度。随着目光对波浪式的跳动适应以后,也可减少波动的振幅,直至一页只作三、四次波动为止。
速读文章时,文章可用投影仪或幻灯逐片闪示,强制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读完。一般课本上的课文,也可作为速读材料,让学生在一个限定时间内读完。
速读文章时,不管采用哪种注视法,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1)最好从简易读物做起,先熟悉书面语中常使用的那些简单的句子类型,再逐渐增加难度。
(2)在阅读前,应该把阅读后需要解答的问题提前呈现给学生,并给学生留下短暂的时间去尝试记忆这些间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为寻找信息而阅读,这样,不仅为学生确立了阅读目的,同时又暗示了应该运用何种阅读技巧。学生阅读时眼睛会作选择性的停留,脑子里关心的、希冀的内容会比较容易被抓住,而且也容易按照预定的目标去思考,所以阅读目的在快速阅读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当然在速读过程中,应提醒学生不要再来回看间题。
(3)在阅读时,要求学生的眼睛不要因为词语或意义的理解而回视。如果第一遍看完以后,有的地方没有理解,可以整篇回视,并按原来速度进行。有的读速较慢的学生,第一遍没有看完,第二遍读时应该重新开始,不能继续上一次未读完的部分。第二、三遍读完以后,达到了要求,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速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