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学习导刊》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5-4190,国内刊号CN 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总参政治部;主办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该刊教育教研版为是全国教...>>更多

中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教师情绪表达规则探析
文章来源:《学习导刊》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18/8/9 阅读数:485

教师情绪表达规则探析

     要:在情感教育研究的大力推动下,教师情绪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而教师的工作又是一种较高负荷的情绪劳动,这决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按照一定的情绪表达规则来展现自己的情绪。教师情绪表达规则是基于组织和工作而定位的,并受社会文化背景及教育习俗的影响。情绪表达规则一旦被教师所接受并内化,就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调节指导作用。通过对其内容的探讨,进一步加深对教师情绪表达规则的认识。

关键词:教师;情绪劳动;情绪表达规则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历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多种情绪体验,个体通过言语或者非言语行为向互动对象展现内心情绪体验的过程称为情绪表达。教师作为社会人,在教学工作中需要表达组织以及工作所要求的情绪,这一过程被称为情绪劳动,在教师情绪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情绪表达规则(Emotional Dis-play  Rules),它是教师在工作场合中,为了更好地达成教育教学目标,表达恰当情绪的规则。教师往往需要掩饰、伪装自己的真实情绪,而表现出组织或所从事的职业所需要的情绪。作为个体在工作中表达情绪所参照的标准,情绪表达规则在情绪劳动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希望通过对教师情绪表达规则的分析与探讨,更加深入地了解教师情绪的表达。

    1、教师情绪表达规则内涵

    1.1情绪表达规则

    人与人的交流活动中,情绪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言语或表情、姿态等非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但是,在有些社会情境中,人们不一定会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绪,有些人可能会掩饰、伪装自己的真实情绪。Ekman和Friesen( 1969)是最早“情绪表达规则”这个概念来解释人们内部情绪体验与外在情绪表现不一致这一现象的。他们认为情绪表达规则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用以指导特定社会情境下表现社会所期望的情绪的一套规则。

    总之,情绪表达规则是指在特定情境下无论个体内心真正的情绪体验、情绪状态如何,都要表达出社会所期望的情绪表现。相对于个体而言,情绪表达规则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是客观存在于社会中的规则。社会成员在该规则约定的文化背景中,实现社会交往过程中对他人情绪表现的预测与控制,提高了社会交流与人际交往的效率。

    1.2教师情绪表达规则

    根据以上对情绪表达规则内涵的认识,我们可以说教师情绪表达规则是规定教师在工作场合中,为了更好地达成教育教学目标,表达恰当情绪的规则。换句话来说,教师情绪表达规则受社会文化背景及教育习俗的影响,是基于组织和工作目标而定位的。教师情绪表达规则尽管是基于组织目标定位,较少考虑教师的感受,但这种规则是教师从事教师职业,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处理好人际关系应该遵守的规范标准。一旦这种规则为教师所接受,并且内化成教师个人信念的一部分时,教师就会自动自发地按照它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有利于教师在工作中表达适当情绪以及掌控自我形象。

所以说,教师情绪表达规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调节指导作用。这不但有利于组织工作绩效目标的达成,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

2、教师情绪表达规则的内容

    根据教师工作的内容、性质、任务以及场所,我们可以将教师情绪表达规则简要地划分为教师对学生的情绪表达规则、教师对家长的情绪表达规则、教师对同事的情绪表达规则以及教师对领导的情绪表达规则几类进行探讨。

    2.1教师对学生的情绪表达规则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接触时间是最长的,因此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为核心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也是教师发挥其影响力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情绪表达规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1.1积极情绪的表达规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产生积极的教学情绪,比如在课堂上,当学生反应比较积极,思维活跃,能够跟得上教师的上课节奏时,教师会感到很开心,上课的欲望也会更强烈一些,教师的良好情绪体验,会带动教师鼓励、表扬学生,比如口头称赞、书面评语赞扬等,总的来说,教师在对学生表达积极情绪时,往往都是采用言语表扬、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实物奖励这几种方式。当然,对于正面情绪的表达,教师有时也需要适当的调节和控制,要考虑到周围人的可接受程度以及自己的年龄特征和角色,不能过分夸张或者不合时宜的表现自己的积极情绪。

    2.1.2消极情绪的表达规则

    教师作为一名社会人,受到来自生活、自身以及学校的种种问题的干扰,这些因素都可能使教师产生诸如愤怒、悲伤等消极情绪。教师们普遍表示这需要控制,尽量不把它们带到课堂上来,会选择缩小甚至伪装的方式来加以压制。当然,有时候这些情绪还是会影响到教学。跟平时相比,教师上课时可能表现得更严肃,精神低落,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也更容易激动。如果产生消极情绪,有的教师会选择抑制,或换位思考,或以心理暗示的方式舒缓自己的情绪,有的教师认为有时也需要以自然表露甚至夸大的方式表达愤怒或悲伤的情绪,以对学生起到警告、震慑和教育的作用。一般不会直接把这些消极情绪表达给学生,从而保证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态。

    2.2教师对同事的情绪表达规则

教师在学校进行教学工作时,必然会与周围的人事物产生联系,与同事之间的相处状况会影响着教师的情绪表达。在充满所谓“办公室文化”的教师群体中,以下几点规则有利于教师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

    2.2.1友好与关爱。人们都有自己的喜好,教师也不例外,但教师应该学会与自己不喜欢的同事相处,比如微笑、以体贴的方式进行交谈、问候他们,我们会发现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我们。在表达对同事的友好与关爱时,“真诚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2.2.2倾听并适度地回应。倾听是人际沟通的起点,是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催化剂,表明你对他人真正感兴趣,显示你珍视他人的观点,从而有助于真诚的思想交流,提高沟通的质量。倾听不仅是用耳朵专注地听,更要用眼睛观察、用心思去想,倾听要“听得清楚”、“听得懂’。教师在与同事交往时的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多听少说”,并通过点头、规劝、宽心等方式适度回应。

    2.2.3信守承诺。信守承诺是与他人交往的重要原则。教师若能遵守保密或答应同事的承诺,才能去除交往过程中的畏惧与防卫心理。教师与同事交往中不应随意许下承诺,一旦允诺便需确实遵守与实践,如此才能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

2.2.4尊重他人隐私。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隐私,教师的隐私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与他人无关,与教育教学也没有必然联系。由于教师在学校和班级更多的是以社会代言人的角色出现的,所以教师的职业形象对教师而言至关重要。教师应该尊重同事隐私,更不能在其他同事及学生面前谈论同事的隐私。

    2.3教师对领导的情绪表达规则

无论从个人还是从工作的角度来说,与领导者友好相处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领导者的支持与帮助对于教师个人绩效的取得以及工作生活质量的提升有重大的影响。在学校组织中的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相对来说没有较为森严的等级关系。此外,学校领导同时也多兼有教师的身份,大多也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因此,笔者认为上述与同事相处的情绪规则同样也是适用于教师处理与学校领导的关系。但是,毕竟学校领导不同于一般的普通同事,在处理和他们的关系时,需要注意以下的情绪规则。

    2.3.1尊重。这是与人相处的一个基本规则,尤其是与领导者相处时,这一规则更是显得至关重要。然而对于尊敬的尺度与表达的方式把握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往往需要“察言观色”,对于不同的领导,在不同的场合,表达情绪的规则可能会有所不同。尊重的方式也会受到双方年龄资质差异的影响。此外,注意场合也是非常重要的。

    2.3.2注意维护领导者的权威。我国是一个权力差距很大的社会,正如英国学者彭迈克在《难以捉摸的中国人》一书中指出的,在中国文化下,当权者被赋予广泛的权力,因此该文化肯定会强调下属的顺从。因此,在中国的文化传统影响下,不少学校领导者的威权意识相对还比较浓厚,而且中国又是一个注重“面子”的社会,学校领导者往往很在乎教师对自己的态度,所以教师还要注意维护领导者的权威。

    2.3.3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支持领导的工作是作为下属应尽的职责,但学校领导毕竟不是“完人”。彭麦克指出,中国人在冲突处理上,认为任何种类的争端都会招来混乱,所以尽可能避免直接对抗;而中国人在情绪体验和表达上,对于能激起感情的事件反应不强烈,因而在表现情绪时比西方人明显温和。不过,教师应勇于向领导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但一定要注意自己情绪表达的方式,一定要心平气和,以清晰、准确、完整的方式传递自己的思想,以含蓄的、委婉的方式说服领导,尽力争取领导者领会、同意、支持自己的想法。

    2.4教师对家长的情绪表达规则

    家长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只有家长和教师共同合作、步调一致,才能使学生的成长与学习更加顺利。但也有研究发现,教师最紧张、最困扰的情绪,并不是来自和学生的接触,而是与成人的接触。很多教师觉得和家长进行接触和沟通比较困难,这是教师缺乏专业性的一种表现,教师不仅要善于与学生沟通,还要善于和家长进行沟通。教师在与家长相处时,可以遵循以下情绪表达规则:

2.4.1同理心。所谓同理心就是要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接纳对方的感觉,同理心意味着教师能够设身处地并无条件地接纳家长,思考对方怎么想,感觉又是如何。当和家长对话时,应让家长有“交心”的感觉,使家长明了教师和家长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有这一份共识彼此才能诚心诚意的沟通。

2.4.2主动、亲切。教师应培养主动与家长接触,并经常联系的习惯。教师与家长良好的合作关系来自于平时所建立起来的互信基础,而不是在发生事情后才想要进行沟通来化解问题。教师和家长沟通时,应尽量面带微笑、态度谦和、语气热诚,充分展现出愿意与家长沟通的诚意,自然而亲切的态度才不致使家长感到不安,进而乐意说出真心话。

2.4.3专注倾听,虚心接受。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时,通过倾听可以表示出对孩子的关心与重视,家长才愿意将其内心所想、所知、所做的缘由告诉老师。对家长的谈话,教师不应打断,如果谈话偏离了主题也应该有技巧地将主题拉回。虚心接受是说身为教师要敞开心胸,将家长的批评视为建议,并配以适当的回应使家长感受到关怀与尊重,如点头、微笑等。

2.4.4事实描述,慎选言词。在与家长谈论学生的问题时,应避免情绪性的评语,只针对实际性的问题做事实的描述。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应坚持学校的立场与教师的人格,不必过多地迁就与让步。但在对家长表达的过程中,却必须慎选言词,尽可能避免使用不自然或刻板的教育用语,不能以说教的口气对家长说话,这很容易引起家长的反感。当然,过分虚假的客套话也不适宜。

3、结语

教师是情绪劳动者,教师的情绪表达规则限定了教师在工作场景中情绪表达的方式与行为。因此,教师能否熟悉并掌握教师的情绪表达规则,对教师工作绩效的取得和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目前,尽管教师也大体了解作为一个职业人在情绪表达规则上的基本要求,但是如果教师不能在认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与认同,那么情绪表达规则也未必会真正地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和内化的程度是真正影响教师情绪劳动质量的关键。另外,在教师努力遵循情绪表达规则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教师的内在情绪体验,长期的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以及对负性情绪的抑制,容易产生更多的情绪劳动负荷,引起情绪衰竭或倦怠的产生;另外还与许多生理疾病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学校应采取措施,让教师意识到消极情绪对自己的危害,要为教师多提供情绪宣泄的渠道,同时也应鼓励教师组成情感支持团体,能够在其中分享教学经验,发泄消极情绪,寻求心理支持。促进教师更好地掌握情绪表达规则,适宜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参考文献:

[1]丁聪聪.教师情绪表达规则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 浙江师范大学.2012.

[2]虞亚君,张鹏程.教师情绪表达的内涵、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70-72.

[3]刘衍玲.中小学教师情绪工作的探索性研究[J].重庆:西南大学,2007.

[4]徐长江,费纯,丁聪聪等.教师情绪表达规则的质性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3,(4):68-73.

[5]吴宇驹.教师情绪劳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广东:广州大学,2008.

[6] 刘明蕾.中小学教师情绪表达规则知觉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 广东:                广州大学,2012.

[7]刘迎春.教师情绪表达规则刍议[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11.

[8]彭迈克.难以捉摸的中国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9]徐长江.教师情绪胜任素质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3):57-61.

[10]田学红.教师的情绪劳动及其管理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 ,(3) : 67-70.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