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初等教育
幼儿社会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策略
摘要:师幼互动是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师幼互动不仅能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育,而且还能够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性。本文对我国幼儿社会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分析这一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以期提升我国幼儿园教育中师幼互动的水平。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师幼互动;幼儿社会教育活动
我国在发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幼儿园教育工作者要能够察觉幼儿的需要,并与之进行互动,这能够培养幼儿的交往技能,使之与他人和睦相处。在幼儿园教育中进行师幼互动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也有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教师认识到师幼互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并积极践行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理念,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对幼儿主体性关注不足等问题,这导致很多师幼互动并未取得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更多学者探究这一领域,以科学的态度对幼儿互动给予更多关注。
1、社会教育中师幼互动的现状分析
首先,从师幼互动主体来看,在幼儿社会教育活动中,老师和儿童在互动中应是互为主体,但在具体实践中二者的主体地位却并不等同。在幼儿社会教育活动中,往往是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更加积极有效。但研究者李雨柳在2015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师幼互动行为中,67.8%的行为是由教师发起的,这有利于教师把控课程顺利进行,但却忽略了儿童的主体性。
其次,从师幼互动的内容来看,教师多以提问的方式发起互动。在课堂上提问能够启发幼儿思维,开发幼儿智力,是师幼互动的重要手段。但从李雨柳的调查来看,我国幼儿园教师在师幼互动中的提问一半以上是为了约束纪律,具有较强的约束性,而询问、指导、帮助等情感性互动较少。在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中,多是向教师寻求帮助和展示作品,这都是由幼儿自身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当其限于自身能力不足时便会向老师求助,向老师展示作品则是想获得老师对自己努力的认可,这些都是儿童主体性的表现。但幼儿在主体性表达上是存在差异的,部分幼儿能够较为主动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部分幼儿则不敢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在师幼互动中较为被动。
最后,从师生互动性质来看,在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中,有50.9%属于积极性行为,这表明幼儿希望与教师进行互动,并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但也有34.4%的幼儿所发起的师幼互动属于中性行为,他们并不积极频繁的发起师生互动,但会通过思考向教师发起更有价值的互动。还有14.7%的幼儿在幼师互动中积极性不高,不愿意参与师幼互动行为。从教师的反馈来看,40.8%的幼儿教师对于儿童互动的反馈处于消极状态,这与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压力过大有密切关系,在调查中仅有25%的幼儿园教师能够积极对儿童进行反馈。
2、社会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的困境分析
一是儿童主体性缺失。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且掌握话语权。很多教师在教学互动中会为了维护自身权威而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如教师提问后会要求儿童举手回答,在双方的互动中,教师往往要求儿童配合自己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师过于强调自身权威的做法违背了师幼互动的根本目的,而且一旦儿童习惯这种教师权威,便会认为接受教师安排是理所当然,自主性的培育将举步维艰。
二是缺乏与幼儿的情感交流。在师幼关系中,二者的互动大都是通过“提问—回答”这一模式开展,目的多是教师为了向幼儿传授知识,缺乏情感性的互动,而且在具体的语言使用上也没有情感传递,仅仅是为了完成互动。部分教师会在互动中对儿童进行鼓励或安慰,但这往往是在互动问题过程中,其目的也是“提问—回答”这一模式的延伸。可以说,在当前的师幼互动中,教师更多是希望从互动中增加儿童知识获得,而非关注幼儿的真实想法,这使得儿童培养呆板化。
三是在幼儿社会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存在区别对待现象。在师幼互动关系中,那些性格活泼、行为积极的幼儿往往会获得教师的更多关注,而那些内向、不愿意主动表现的幼儿则受到较少关注。而且这些积极的儿童即便在同伴中也会受到他人喜爱,因此他们在幼儿中获取了更多的话语权,这能够增强积极儿童的信心。但那些内向的儿童却因为得不到关注而变得自卑和不自信。
三、社会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完善的建议
首先,在师幼互动中,要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在紧张的氛围下,儿童大都难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更不可能积极主动与教师互动。所以要想师幼互动取得成效,教师应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这样互动双方都能保持愉悦,进而产生积极互动,提升互动效果。教师在互动过程中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从其兴趣出发启发儿童,鼓励儿童自由表达和主动探索,并对儿童的互动做出积极反馈。
其次,在师幼互动中要增强双方的情感交流。受年龄限制,幼儿更多是以感性来认知外部世界,因此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与之进行情感交流便十分重要。教师自身必须真正喜欢儿童,这是其与幼儿能够进行情感交流的前提,而且对于儿童的爱应该是公平的,不因儿童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具体的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多表扬和鼓励儿童,使用热情、亲切的语言而非枯燥无味的话语,这能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与幼儿进行互动,在游戏中,氛围更加宽松,幼儿也更加开放和自由,是双方进行情感互动的良好平台。
最后,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儿童。在幼儿社会教育活动中,一些教师往往将个人情感、好恶带入教学,这导致其对不同类型的儿童产生差别对待,这对那些被教师疏远甚至是歧视的儿童成长带来巨大伤害。为此教师应增强自身的公平意识,以客观的态度评价每一个儿童,在诸多幼儿社会教育活动中,应平等的为每一位幼儿提供均等的参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