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边远民族地区中等教育资源配置影响因素及对策
摘要:影响边远民族地区中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因素很多,有文化环境因素、经济发展因素、教育发展因素、区域生态因素等,在对这些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边远民族地区中等教育资源配置优化路径、创新中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大力发展民办中等教育、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等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边远民族地区;中等教育;教育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民族地区中等教育一直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民族地区中等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民族人才、培训民族干部、发展民族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但是,边远民族地区中等教育的发展仍然不平衡,主要反映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方面。分析边远民族地区中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提出促进边远民族地区中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建议,为边远民族地区中等教育发展决策提供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1、边远民族地区中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
1.1边远民族地区中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文化影响因素
边远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例较大,贵州38.9%,云南34%,广西38.13%,西藏95%,新疆60.7%,内蒙19.43%,甘肃8.75%,青海42.8%,宁夏34.9%。就西南而言,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世居西南的即占了30多个,并与古代的诸多民族集团族系)有着渊源关系。民族众多、支系复杂、经济文化类型多样,是西南地区民族及文化构成的显著特点。从传统的经济文化类型看,从青藏高原延东南而下,渐次分布了高原畜牧、山地耕牧、山地旱作、山地耕猎、稻作农耕等经济文化类型。由于少数民族聚居,民族习惯及语言环境等文化因素,使得这些地区与外界的交流较少,对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的吸纳也较为迟缓,致使边远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中等教育发展与全国比较存在较大的差距。
1.2边远民族地区中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经济影响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直线高速增长,如“七五”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9%,“八五”时期年均增长12%,“九五”时期年均增长8.7%,“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0%,2007年增长达到13.3%;1979-2003年期间人均GDP年均增长8.2%,2008年人均GDP达到3300美元。但是,按区域计算的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居民消费水平结果显示,我国区域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如2006年我国西部地区人均GDP仅相当于东部地区1997年的水平,大约落后10年左右;西部地区2006年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相当于东部地区2002年的水平,相差4年左右;西部地区居民消费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也相差10年左右。从区域间差距程度看,西部地区人均GDP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由1982年的2.56倍扩大到2006年的2.73倍;居民消费水平由1.52倍扩大到2.52倍。最近10多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使东、西部的差距缩小到1.89倍。
用人均GDR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测度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总体走势类似“V”型。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3573降低到1990年的0.2595,达到1978年以来的最低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区域差距的上升幅度明显加大,基尼系数进入快速提升的通道,由1991年的0.2630上升到2004年的0.3193;2006-2008年表现相对稳定,在0.30至0.31之间,呈逐年下降趋势。泰尔指数的变化与基尼系数基本同步。上述情况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差距已由区域内差距为主转变为以区域间差距为主。因止匕有专家认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力资本稀缺,而人力资本稀缺、市场扭曲和开放程度不足,使得西部省份难以实现和东部趋同。
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造成我国中等教育发展区域差距的直接原因。王迈善、岳昌君等学者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我国地区间因经济发展的差距而导致了教育水平的不均衡。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该地区对中等教育发展的支持能力,进而直接影响该地区中等教育发展的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地区内社会成员的实际个体稼庭败凡进而影响该地区社会成员对受教育程度的愿望以及实现的可能性;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程度,进而影响到该地区的中等教育结构、规模和整个中等教育资源的配置。
1.3边远民族地区中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生态影响因素
1.3.1地理环境的差异因素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环境对人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以及人类社会组织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影响。由于地理环境因素,使得边远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联系减少,对中等教育机构的建立、人员的流动都形成了很大的障碍。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改造,尤其是现代技术的发展,地理环境对边远民族地区的影响正逐渐减少,跨越空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已成为现实,但中等教育因其承担了特殊的社会功能,它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仍然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它的发展。
1.3.2人口分布的不均衡
边远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比较低,且主要分布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的农村人口受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边远民族地区的国民收入水平和分配,从而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扩大再生产的发展速度。
经济发展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产出,这就对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的文化科技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边远民族地区由于庞大的农村人口和农村较低的受教育程度,大量的年轻劳动力不能转化为适应经济增长的智力型劳动者,严重阻碍了边远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地区的教育发展,即造成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滞后的恶性循环。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有民族生活习惯、历史文化等因素。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教育观念差异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2、边远民族地区中等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策略建议
2.1边远民族地区中等教育资源配置优化路径
2.1.1创新中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主要目的是使各省(区、市)中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密切地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使之更好地为促进各省(区、市}z济社会发展作贡献。采取的措施是转变政府在中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职能和改革我国现行中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从而增强中等教育机构办学的自主权,使之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2.1.2采取多元化方式筹措中等教育投入经费。主要目的是缓解因经济发展滞后而影响对中等教育投入不足问题。多元化筹措中等教育经费可以引入大量社会资金,减轻公共财政负担,同时也让社会组织价人项担起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责任。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大力发展民办中等教育,增强社会组织(个人)举办中等教育的力量。
2.1.3降低中等教育办学成本。现行的中等教育办学形式,对人力、才力、物力都提出很高的要求,举办一个完整的中等教育机构对边远民族地区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挑战,边远民族地区要完全依靠自身财力来扩大中等教育规模、类型以及层次,在投入上具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引入国内优质中等教育资源和延伸自身办学模式是边远民族地区中等教育节约成本的有利方式。采取的措施是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基于因特网的现代远程技术落为边远民族地区引入优质中等教育资源和延伸自身办学提供了节约办学成本和提高规模效益的条件。
2.2作好边远民族地区中等教育发展规划
2.2.1以系统的理论对边远民族地区中等教育发展进行规划。边远民族地区中等教育发展规划应从整体出发进行规划,即将边远民族地区中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不仅考虑边远民族地区的中等教育,还应与周边地区的发展相协调。既要考虑目前边远民族地区中等教育发展问题,也要考虑边远民族地区中等教育发展的长远问题,做到近期与远期统一。在规划中坚持“1+1>2”的系统整体功能的思想,对各种中等教育资源的布局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
2.2.2规划要因地制宜。既要考虑区域目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又要将区域的发展置于更大的区域来考虑,以利于其中等教育的长远发展。要以本地区的教师资源、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等为基础,分析本地区的中等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必须切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
2.2.3建立健全规划的执行监督。规划制定后,应逐级分解,各级政府签订责任状,使规划得到具体落实。规划一经审定确认后,除随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不相适应之处确需改动外,不能因部门或地方领导的变动而变动。建立健全专门的部门对教育规划的执行进行年度检查监督,检查监督结果作为地方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标。
2.3发挥制度在中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作用
中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是为了更加有效地、合理地使用有限的中等教育资源,使之为继承、传播和探索专门知识及服务社会提供保障,更好地为满足人类需求服务。作为中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根本性因素—制度,也不能背离此功能,制度的安排要体现中等教育对专门知识的继承、传播和探索以及服务社会。
在边远民族地区中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应充分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这看得见的“有力之手”和市场调节这看不见的“无形之手”。教育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效益,各级政府应合理利用各种经济、政策手段对边远民族地区中等教育进行配置,降低中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交易费用。在各种“选择”和“效率”中用制度,并考察社会、经济、法律、所有权、文化、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进行选择。
影响中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权力有四个:政府权力、市场权力、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这四种权力,因为不同的制度安排,在中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不同的效力;合理的制度安排,就是要使这四种权力处于均衡状态,互相制约,互相促进。
2.4转变政府对中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职能
取消学校的“国家级”性质,按属地原则管理。政府管理的范围和重点应转向中等教育的宏观方面,主要是制定法规、政策和保障相应的投凡学校内部的管理包括人、财、物资源的筹集、支配和使用,教育教学和科研的管理,招生数量、层次与专业结构等,学校应具有完全的自主权,在管理上应依法规范化、制度化,形成自我约束的机制。
增强学校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计划、人才引进、科研研究等方面的自主权,使学校根据自身发展和市场需求,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更加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2.5改革中等教育拨款体制
我国中等教育财政投入的保障主要还是执行199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拆口1995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来看,这两部法律法规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要做到以立法形式明确各级政府的教育财政投资责任;确保政府在中等教育投入中的主导地位;规定中央财政在地区差异的协调、学生资助、基础性科学研究以及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等经费的责任;规定地方财政承担地方中等教育经费的责任;改变现行教育事业计划与教育财政“两条路”的现象;在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下设“教育拨款委员会”;加强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监督权力,对于不按照规定执行的政府职能部门及主要领导人由同级人大追究其相应的行政与法律责任等等。
2.6大力发展民办中等教育
虽然我国民办教育已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但社会接受度仍然不高。我国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在招生、学生毕业后的待遇、教师待遇、学校投融资等方面仍然处于不平等的状态。
政府应完善财政资助政策,使民办教育在政府的扶持下得到健康发展。对民办学校实行财政贴息政策;实行市场导向的收费政策,鼓励民办学校在竞争中提高效率和效益;扩大对民办学校学生的资助,鼓励优秀学生接受民办中等教育。在有关特困生补助、车船票优惠、定向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方面,建立对所有学生同等的政策;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采取切实措施,与公办中等教育享受同等的税收及其它优惠政策,从而为民办中等教育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平等的发展环境,促进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7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网络远程教育不仅具有成本低、覆盖面广、不受教育时间限制等特点,而且能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解决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应在边远民族地区中等教育中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优化边远民族地区中等教育资源配置要从根本上创新中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转变政府对中等教育资源配置职能和改革中等教育财政拨款体制来优化边远民族地区中等教育资源配置;在缓解边远民族地区中等教育投入不足方面,要采取多元化筹措中等教育投入经费,具体措施是大力发展民办中等教育;要从节约教育成本上入手,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引入国内优质中等教育资源和延伸办学规模,从而优化边远民族地区中等教育资源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