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谈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杜若明
摘要:明确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培养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前提 ,科学有效地实施是落实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导意见”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关键概念的内涵对于初中地理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构成
素养是人的素质和修养。地理学科的素养是什么?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在2011年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初中地理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五大特征。根据地理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把初中地理学科素养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和地理人文素养两部分,两者即有本身的独立性,又有相互之间的兼容性。而地图技能、地理位置、空间思维和人地关系则构成了初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四个部分。
二、地理学科素养的基本特征
1.终身性
地图技能、地理位置、空间思维和人地关系四项地理基本指标,是人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不断全球化的今天,个体在社会生活与生存中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地理素养。对学生而言,应是最有用的地理知识、最重要的地理能力、最需要满足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地理品格。社会对人的地理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必须具备一定的地理素养来满足生活需求,应对社会的发展与挑战。
2.渐进性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来看,不同教育阶段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表现出既具有共同指向性,又具有层级阶段差异性特点,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要把握不同阶段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其标准就是课程标准,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不同阶段地理学科素养的摄入程度,建立向外辐射的延伸、拓展和生长的开放体系。
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
核心素养的培养主阵地在课堂,对象是学生。作为地理教师,唯有从规范、精细、个性的角度去实施教学,学生才会从单纯的知识记忆中走出来,形成自身的智慧。
1.精心设计“活动”,关注学生地理技能
现行地理教材,从内容构成上来看,大体分为文字内容、图像内容、活动内容三部分,三者共同担负起地理信息传递的任务。作为活动内容,在三者中充当了地理学科的桥梁职责,因为活动内容是文字内容的深化与补充,更是图像部分的延伸与发展。活动内容使地理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加具体化、系统化,更具有开放性、启发性,促进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地图识别技能和地理问题思考技能,完成学生地理素养形成的初中阶段任务。
现行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大体包括读图识图型、读图分析型、材料分析型、拓展思维型、动手操作型和主题探究型。对于读图识图型、读图分析型活动内容侧重学生识图用图,在最终形成 “脑地图”的基础上,分析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等。如在学习中国政区时,以拼图游戏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政区分布、轮廓和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位置等内容。实践证明,这样的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识图兴趣,为中国地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对于拓展思维型、动手操作型等活动性内容是侧重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帮助学生建构地理学科内在逻辑的知识体系,用学科思想启迪和生成智慧。
2.厘清课堂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然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地理教学要厘清地理课堂中的问题,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取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有效信息,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知识体系。应从地理视角运用地理思维进行观察、解释、分析、概括、评判、重组和预见地理事物,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整体观念和空间观念。如备受人们关注的气候变暖问题,既要认识全球变暖对地球所产生的影响,更要分析全球变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地理的角度看待它所产生的影响,寻找遏制全球变暖的有效措施,保证人与地球关系的协调发展,形成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我们在学生的思想中积淀终身受用的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教学才更有价值。
当然,地理课堂问题的创设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实用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否则就不会形成学生认知上“愤悱状态”。 教育心理学认为,认知冲突是在学生“认识到已有认知同具有未定因素的新刺激之间有差别以后发生的。”我们常说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如果将 “桃子”质量比作问题质量,桃子 的高度比作问题难度 我们就有理由说 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则取决于在掌握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前提下,挑选合适的“桃子”,摆放在合适的位置。
3.建设地理知识树,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学内容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章节犹如一棵大树的主干,知识点好似线性的方式、立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形象直观、脉络清晰的特点对于学生整合学习内容、建立空间概念、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价值。如学习中国地理 “水资源”一课时,以水资源为树干,在树干上滋生出水资源的构成、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三条树枝,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这个树枝上画出时间特点和空间特点两片树叶;在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树枝上画出利用与保护树叶,在时间分布特点、空间分布特点、水资源的利用、水资源的保护等树叶处画出保护措施等众多的树芽。如此将零散的知识变成一棵枝繁叶茂的知识树,建立起了水资源的构成、分布、利用与保护的线性关系,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状思维演化成线状或面状思维,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环境进行科学辨析和准确判断,最终能创造性地解决地理问题,初步形成地理学科素养。
形成地理核心素养是对初中学生素养发展的基本要求。要培养未来合格的公民,教师就必须深刻认识地理学科素养的内涵与结构,使教学能够以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