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学习导刊》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5-4190,国内刊号CN 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总参政治部;主办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该刊教育教研版为是全国教...>>更多

中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学习兴趣源之探讨
文章来源:《学习导刊》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17/11/29 阅读数:344

学习兴趣源之探讨

丁念金

摘要:学习兴趣源即学习兴趣的来源、根源。 理性地分析,有九种主要的学习兴趣源:本能的活动倾向;认识的需要;生存的需要;自我提高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表现的需要;情感附属的需要;追求美好的倾向;文化精神的感染和驱动。教师、家长、学习者自己都可以利用这九大学习兴趣源,来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

关键词:学习;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源

学习兴趣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问题,而学习兴趣源问题则是我们明确提出的一个新问题。 学习兴趣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它是影响学习成效的第一因素;它是影响学习快乐程度的第一因素;它是影响学习负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如果学习者对学习感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负担重,如果不感兴趣,则会感到学习负担重;它是影响学习化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只有当大多数人具有较强烈的学习兴趣时, 学习化社会才能真正建设起来。 因此,课程工作者在进行课程规划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家长在辅导子女时,学习者在引导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时, 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那么, 如何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呢? 我们不能盲目地进行,而应该找到学习兴趣源,然后充分利用学习兴趣源的作用。

所谓学习兴趣,是指 “个人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它包括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学习兴趣源,即学习兴趣的来源、根源。 可以说,学习兴趣源是学习兴趣中的深层问题,甚至是带根本性的问题,因为任何对于学习的兴趣都是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建立在学习兴趣源的基础之上的。 这是一个较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需要采取理性思考的路径, 也需要采取实证考察的路径。 本文仅做理性思考。 通过理性思考,我们发现有九大学习兴趣源,这说明学习兴趣源是很丰富的。 丰富的学习兴趣源使人较容易产生学习的行为;不过,也有许多阻抗和干扰因素,妨碍学习兴趣的产生,因此当前较多地存在学习者缺乏学习兴趣的情况, 对此需另作专门探讨。 这九大学习兴趣源, 首先是直接的学习兴趣的来源—不是直接的学习兴趣的来源则不能称之为 “学习兴趣源 ”,同时也是间接的学习兴趣的来源,因为任何直接的学习兴趣都可以成为间接的学习兴趣的来源。

一、本能的活动倾向

学习兴趣的来源之一是人的本能的活动倾向。 约翰·杜威(John Dewey)说:“每一兴趣都产生于某一本能或某一习惯, 而习惯最后仍然是以某一原始本能为基础。 ”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中,正是以本能为基础而提出教学主张的,“做中学”的著名主张就是一个重要的例子。 人总是倾向于要进行各种活动的。 如果人通过其活动而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那么这种活动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学习的性质。 由此看来,人是比较容易产生学习兴趣的,也正因为这样,人的学习活动广泛而持续地进行着。那么,人具有哪些本能的活动倾向呢? 约翰·杜威认为,在儿童身上潜藏着四种本能:语言和社交的本能;研究和探索的本能;制作的本能;艺术的本能。 其实,人所具有的本能的活动倾向是极其多样化的, 不同活动倾向显现的年龄不同。 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工作需要以本能的活动倾向为基础,例如,可以将具有本能基础的活动作为主要的学习活动,或者在其中渗透学习的因素,使学习者在进行这些活动时提高相关素养。

二、认识的需要

在较大范围内,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即通过一定的途径认识世界。 人具有认识的需要,这构成了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的来源。 关于人具有认识的需要,既有无数事实做明证,同时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结论。 我们经常看到,儿童都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想理解世界,喜欢问这问那,喜欢对求知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探究,这就是认识需要的表现。

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认识的需要,甚至认识的需要在许多动物身上也广泛地存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著名的需要层级理论认为,人具有多种层次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认识的需要是一个重要的层次。 这表明,人生来具有求知和理解世界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的源泉。 当代美国教育心理家奥苏伯尔(David P. Ausubel)认为 ,人学习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种内驱力,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其中认知的内驱力是最重要和最稳固的。

在多数情况下,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因此只要激发学习者的认识需要, 就往往能够激发起学习兴趣。 当然,要激发起学习者的认识需要,仅仅从事一般的认识活动还不够, 作为学习活动的认识活动至少需要具有如下一些特点:其一,认识的对象具有新异性、新奇性,能够引起学习者的好奇心;其二,认识活动的难度适当,即适当地超过学习者的现有发展水平, 按照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说法,即处于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范围之内。

三、生存的需要

生存的需要是人的一个重要的本能,而学习是确保生存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学习是形成生存能力、获取生存资料的手段。 在任何一个社会,个人要获取生存资料,就必须创造相应的社会财富, 只有创造出了一定的社会财富, 个人才能依据相关的规则与其创造贡献相应的生存资料。 尤其是,如果一个人要达到较好的生存状态,那就更是要求这个人具有较强的能力, 为了形成较强的能力,就必须进行较大量的相关学习。 无疑,要使生存的需要真正引起学习兴趣, 就需要使个体真正认识到学习对生存的意义。 那么,个体从什么时候起能够认识到学习对生存的意义呢? 这因不同个体而有一定的差异。 一般而言,个体从童年起就能够认识到学习对生存的意义,总的来说, 从此时起就可以将生存的需要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兴趣源。

在当前的中国教育中,较多的人充分地利用了学习对生存的意义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许多人时常告知学习者:一个人要生存就必须有好的工作,要有好的工作就必须考上大学,而要考上大学就必须学习好。这样,通过高考将学习与人的生存需要挂起钩来,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这种激发兴趣的方法自然有其积极意义,因为它毕竟导致了学习者积极努力地学习,但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其一,使学习者过早地生活在高考的压力之下;其二,使学习者的学习几乎完全围绕高考进行,这就使学习者的学习变得相当狭隘, 导致学习者片面发展。 另外,当社会分配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和完善起来之后,人的生存压力会减小,在此情况下,需要进一步落实学习化生存的观念, 才能保持生存的需要作为一种学习兴趣源的强有力的作用。

四、自我提高的需要

事实和研究表明,人具有自我提高的需要,即追求自身的不断成长、不断完善。 人们可以普遍地观察到,人从小起就有提高自身素质的倾向, 并通过各种活动表现出这种倾向。 小孩都喜欢与比他(她)大一些的小孩在一起活动,自动地向大一些的小孩看齐,模仿大一些小孩的活动,这就是追求自我提高的一种表现。 杜威曾指出,儿童处于一种未成熟状态, 而未成熟状态就是一种积极的势力或能力—向前生长的力量。换言之,儿童具有一种自我提高的需要。 奥苏伯尔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所反映的就是一个人凭借自己对任务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达到的应得的地位的需要。自我提高的需要能够作为一种内在动力激发学习兴趣。 一般而言,一个人要实现自我提高的目的,其基本的途径就是学习。 正是由于自我提高的需要的推动,绝大多数人都有学习倾向, 尽管不同人所从事的具体的学习活动各不相同。 当然,如果一个人遭受的失败太多,或长久找不到自我提高的机会与条件,因而缺乏进取心,对自己的发展前景失去信心, 自我提高的需要就较难激发起来。

五、尊重的需要

我们可以普遍地看到,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被人肯定和重视,同时,自己也有对自己的尊重倾向,这就是尊重的需要。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思想家就看到人的自强不息,例如,《周易》就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中,尊重需要就是一个重要的层级。 马斯洛指出,尊重需要指个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如得到关心、重视、赏识、赞许、支持和拥护等;二是个人对自己的尊重,如自信、自强、好胜、求成等。

在学习中,个人的尊重需要能成为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源泉。 学习是提高自身素质、展示自己学习潜能的一个基本途径。 就学习者而言,只有他(她)在学习上取得了好的成绩,提高了自己的素质,才能得到别人和自己的尊重,从而产生满足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长期以来,人们较普遍地看到尊重对学习兴趣的意义, 并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例如,通过开展竞争和评价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有些教师特别重视调动学习者的自尊心, 就是利用了尊重对学习兴趣的意。

六、自我表现的需要

人都有自我表现的需要。 尤其是今天,人类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就是日益强化人类个体价值的观念,即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存在价值。怎样关注个体的存在价值呢? 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为每个人提供自我表现的广阔空间。 自我表现有一时性的,也有长期的,有微观的也有宏观的。 在宏观的自我表现中,最重要的自我表现就是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 在马斯洛那里,自我实现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 对社会作出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贡献,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正当的自我表现是符合人性的,每个人都具有表现自己的需要。 当然,在现实社会中,在有些情况下,个人难以得到充分地自我表现的正当机会。 存在主义者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强调,现代西方技术统治的、普遍化的社会的最大弊病之一就是忽视了人的自我表现的需要,而自我表现权利的要求是不可能被否定掉的。教育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重视每个人的自我表现的需要, 并利用自我表现的需要。 自我表现的需要在任何年龄阶段的人身上都是存在的。儿童也不例外。 当一个人具有正当的途径、形式来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时,他(她)就会正当地、积极地自我表现;如果一个人没有正当的途径、形式来满足自我表现的需要,他(她)就有可能以不正当的途径、形式来消极地自我表现,甚至通过一些破坏行为、攻击行为来自我表现,这也是人们经常能够看到的。

就中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自我表现的机会最多地存在于学习活动中。 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评价,只要这些评价不至于造成过重的负担和压力, 就能给学生以正常的自我表现的机会。 当然,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多样化的自我表现机会,例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特别强调展示和交流, 而展示和交流就能够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因此取得了成功。 可见自我表现的需要作为学习兴趣源的重要作用。

七、情感附属的需要

人都有被认可的需要,而年幼的学习者除一般的被认可的需要之外, 还有一种比成人更加强烈的依附的需要,按照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话即附属内驱力,这是希望获得教师、 家长和其他长者认可和赞许的一种情感性需要。 “在童年时期,附属的内驱力是获得良好的学业成就动机的重要源泉。”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儿童,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要努力学习时, 他有时会回答:“因为爸爸妈妈要我努力学习。 ”这就是附属需要的一种表现。 当然,当一个人到了“童年晚期和青年期,附属的内驱力不但在强度上有所降低,而且从父母那里转向同龄伙伴”。总的来说, 几乎所有人都有为了满足他在情感附属上的需要而学习的倾向,或者是附属于父母、老师,或者,在年龄较大时,附属于同伴团体。

具体来说,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情感附属的需要作为学习兴趣源的作用特别明显:其一,当学习者年龄较小且在情感上依赖于成人时, 成人的要求能够借助于情感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当然,这种情况在年龄较大的学习者身上有时也有一定的存在;其二,当教育者真心地热爱学习者且学习者感受到这种热爱时, 学习者对教育者的情感附属需要特别容易引发学习兴趣。

八、追求美好的倾向

万物都有向着美好运动和进化的一种内在力量,这种力量表现在人身上,就是追求美好的身心活动倾向。人在能够保持个人自己和人类生存的前提之下, 会追求使整个世界更加美好,包括使自身、社会和自然界变得更加美好。个人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发展,都有“追求美好”的倾向在起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越是美好的事物和运动,就越能吸引人;人积极努力地活动,就是为了使自身和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这种“美好”,也就是真、善、美基本价值中“美”的价值的最高内涵,它体现了人的最高追求,同时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追求。 我们经常看到,卷入网络游戏的人都会非常喜欢网络游戏,甚至“上瘾”,这有多方面原因,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 网络游戏往往体现了“美好世界”的构建。

追求美好的倾向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兴趣源。在学习和研究中,许多人之所以喜欢数学、诗歌等,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于数学和诗歌都呈现了一个美好世界。 在教育中利用追求美好的倾向作为学习兴趣源, 关键要做到:一是尽量使学习活动及其内容变得美好,二是让学习者领略到学习活动及其内容的美好,另外,还可以让学习者认识到学习对创造美好生活和美好世界的重要作用。

九、文化精神的感染和驱动

在一定意义上,人是文化的产物。 文化包括文化精神和文化形式两个大的层面, 其中文化精神是社会生活中蕴含的人类精神,它“是一种文化的核心、本质”。文化精神作为一种文化中人们共同的精神倾向, 影响着生存于这种文化中的每一个个体。 文化精神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文化精神是个体精神的一个重要来源, 而个体精神内在地制约着个体的行为;其二,文化精神是形成人的生活与行为的情境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情境对个体的行为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三,文化精神内在地制约着相关社会群体的态度,而群体的态度对该群体中的个体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以文化精神作为学习兴趣源,特别需要注意如下几点:其一,彰显和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中积极进取的倾向,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的精神,因为学习需要进取的精神来驱动;其二,现时代的文化精神应体现并强化和更新古已有之的终身学习的观念, 并将这种观念提升为文化精神;其三,尝试将学习的精神稳固化为人性的一种精神内涵, 即从人性的层面深入地构建有利于驱动人们学习的文化精神。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