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学习导刊》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5-4190,国内刊号CN 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总参政治部;主办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该刊教育教研版为是全国教...>>更多

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探析(二)
文章来源:《学习导刊》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17/11/27 阅读数:478

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探析(二)

朱琳

摘要: 东西方都提倡人文教育, 但一个走向对科学的信仰, 另一个则走向对道德的崇拜。实际上, 科学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是人文精神的一种表现。本文着眼于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从创新教育、情感教育、公民教育、美育教育等方面阐述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表现, 为今天的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一个设想。

关键词: 人文精神; 教育; 历史教学

三、人文主义精神在具体历史教学中的体现

( 一) 创新精神 的体现

创新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 也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从历史人物的事迹入手, 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的创新。

历史史实可以作为榜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例如: 秦始皇,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他创造性地提出 皇帝 一词, 并延用后代; 他统一的度量衡、货币成为后代商品交换的标准; 他修筑的长城成为几百年来中国人抵御外辱的重要手段。董仲舒提出 天人合一 , 就是对孔子等先秦儒家思想的改进与创新; 宋明理学又是对汉唐以来儒学的创新。即使在同一朝代同一时期也分不同的学术派别, 各学派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特色, 展示着自己的创新。

从历史人物的评价来看, 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 从一个角度评价历史人物。这同样有利于学生个性自由地发展,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但不同的角度却有同一标准, 那就是历史史实。如对南唐后主李煜的评价, 如果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荒淫无道的君王; 从文学家的角度来看, 他却是才华横溢的词人; 从社会学家的角度来看, 他又是中国 小脚 制度的始作俑者。不同的时代对历史人物有不同的评价, 例如岳飞, 今天我们认为他是民族英雄, 但在当时一个非常推崇 内圣 的时代, 他却被一些人指责为急功近利。不同的角度最终会形成不同的结论,

这都体现着学生的个性自由, 有利于创新教育。

从研究性学习来看, 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不同主题的选定来学习同一阶段的历史。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个性的塑造。例如,以新课标中中国古代史部分统一国家的建立为例, 这一部分主要讲述秦汉历史。在这段讲述中我们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选择课题。有的学生喜欢政治风云的变幻, 他可以从秦灭六国入手, 探索秦建立的政治机制以及以后秦巩固国家机器的措施, 直到秦的灭亡、汉的建立。有的学生喜欢外交风云, 他可以从秦的 远交近攻 立题, 研究到楚汉战争中刘邦收买人心, 再到西汉的 和亲政策 。有的学生可能喜欢军事, 那么可以以秦国大将蒙恬为突破口看看秦灭六国时的宏大场面, 以及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项羽的 力拔山兮气盖世 及四面楚歌的困境。或许还有学生喜欢社会生活,那么可以从秦汉饮食、服饰入手到张骞通西域后习俗的改变 如此等等,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觉可以立出不同的课题, 他们都会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带上自己的个性, 每段历史的掌握都有个人的见解,同时也完成了这一段历史内容的学习。

( 二) 情感教育的体现

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传统道德教育是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情感教育。历来我们培养人才的情感重点就在这几方面, 所以在此不做过多的论述。

关于科学情感的培养: 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性精神, 是一种执着的追求真理的精神, 一种怀疑的精神。对这种精神的体验则是一种科学的情感, 也就是对真理的情感。历史学科作为文科范畴, 一直进行的是人文情感的教育, 但是理性的体验与人文的情感并不是对立的, 而是相辅相成、相融相通的。理性的体验一定是人的感受, 而人文的情感也一定要赋予理性的判断。

历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具备人文修养, 而且要具备科学情感。历史中古人对权威的批判、对真理的不断追求, 成为今天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体验。这种科学情感的培养可以使学生养成对科学的信仰和对真理的追求, 形成良好的人格, 为今后发展和参与社会竞争做准备。这种科学情感可以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更好地学习历史, 提出历史问题, 解决问题, 历史才会进步, 时代才会前进。

个人奋斗情感的培养: 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是有价值的, 强调个人奋斗情感的体验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和奋斗的艰辛, 这有利于发挥人自身的价值和创造性, 也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历史人物的讲述培养学生追求成功的价值观, 同时使学生从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中, 学会正确塑造个人未来的能力, 增强自信, 为现代社会的竞争提供精神动力。追求个人的成功是历史中许多人物名垂青史的原因, 西方的历史人物更是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

情感毕竟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 历史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感染同时要把这些情感付诸于行动, 才会形成个人的品格、个性。这样, 历史教学才是有效果的、有用的。

( 三) 公民教育的体现

人不仅是单个的 , 而且还是社会中的一员, 在现代社会中人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居民, 更应是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公民, 所以在教育中必须强调公民意识。公民意识就是对社会的关注, 对社会的责任与奉献。在现代社会中, 培养学生的法制、民主、公德意识是公民建设的目标, 同时也是我们历史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 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社会, 关注生活的能力, 使学生有社会意识与社会责任, 勇于承担责任, 使学生成为具有人文精神的合格公民。历史上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凡是有所成就的无不关注着社会, 并致力于解决社会的实际困难。在他们的著作与作品中时刻都体现着作者对所生活时代的洞悉观察, 只有这样他们才对历史有所贡献。所以增强公民意识是历史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 四) 美育教育的体现

美育教育不仅存在于美术、文学作品的欣赏中, 而且存在于教学过程始终。在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的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中欣赏美、感受美, 并且学会在生活中创造美。教师讲述语言的美妙是激发学生审美的开端,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往往贯穿着教师美丽的语言。从教学内容来看, 在无数生动的历史画卷中, 虽然没有客观的线条, 但是却用鲜活的方式向我们讲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历史中让我们感受到美的不仅是万里长城的雄壮, 更应该是无数劳动者建造的辉煌和先烈们为保卫家乡所付出的艰辛。如此, 历史教学当中的人物、故事、作品、成就等等都会成为美的象征与代表, 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学会去感受它们, 用真实的感情去理解它们。

美不仅是对历史事物外表的赞美, 更应是历史是非衡量的标准。历史上许多奸臣都拥有美丽的 外衣 , 但是他们都是邪恶的化身。美应该成为学生价值观的标准。在教学中要创设美的情境, 情景给人联想, 使学生用想象贴近历史, 感受历史。在评价历史的过程中, 让学生用美的理念联系历史, 从而学会在生活中创造美。

上述人文精神的体现仅仅是笔者的一种理想, 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更多地表现为口号, 还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这些理想的实现还存在许多阻力。就历史学家来说, 作为历史学科的代言人, 他们对历史的理解是建立在历史学科的基础上, 因此强调历史教学中对学科的重视, 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一些受传统政治历史观影响的历史学家, 一提到人文就把它与人文主义、资产阶级自由化联系起来, 或者简单地把人文与文科教育混为一谈, 而加以反对。再从中学教育的实施者 中学历史教师来看, 由于长期受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 教育观念的转变很难。加上由于我国的实际情况, 在实行教育改革的同时, 对师资的培训没有同步进行, 造成师资力量薄弱, 所以教师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本身也存在困惑。至于学习的主体 学生, 则由于长期受生活环境和家长的影响, 对教育的理解仅仅是被动的学习, 高考体制的束缚也使他们不得不被动地应对, 主体精神得不到发挥。因此人文精神在历史教育中的实施仍然任重而道远。只有排除阻力, 加深社会、教师、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才能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改革才能真正走向成功。

360 百度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