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探析(一)
朱琳
摘要: 东西方都提倡人文教育, 但一个走向对科学的信仰, 另一个则走向对道德的崇拜。实际上, 科学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是人文精神的一种表现。本文着眼于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从创新教育、情感教育、公民教育、美育教育等方面阐述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表现, 为今天的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一个设想。
关键词: 人文精神; 教育; 历史教学
一、人文精神与教育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 人们就在不断地探索着神、自然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人文主义精神就是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人文主义 humanism 是由拉丁词根humanus 演化而来,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称人文主义是一种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意义的思想态度, 阿伦 布洛克也认为人文主义一词是西方历史上的一种关于人的问题的认识、解释, 同样教育本身也是对人的一种培养。
在西方, 从智者学派提出的 七艺 教育到今天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文主义已经成为西方教育的传统。但是我们发现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往往注重的是对理性的追求和对科学精神的信仰。可以说西方的教育是在人文主义精神的旗帜下, 宣扬科学精神。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就有对理性、科学精神的崇尚, 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 成为这一时代的标志。在教育上, 从培根提出 知识就是力量 时起,有夸美纽斯的 泛智论 、洛克的 白板说 , 直到斯宾塞提出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 科学知识的传授一直在西方的教育中居于主要地位。这种对科学的重视和对科学现象、规律的研究促成了自然科学的繁荣,同时带来了西方的进步与发展。但是由于过度注重自然科学, 忽视了对人道德修养的培养, 因而促成现代西方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
在我国, 先秦儒家在很早以前就站在 仁者爱人 的角度阐发儒家的精神实质, 无论是董仲舒的 性三品 、魏晋的玄学, 还是宋明理学家所探讨的 礼 和 性 , 都是对人本身的关注, 所以儒学就是一种 人学 。那么在 有教无类 思想指导下的儒学教育, 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的教育。儒学教育关注人本身, 但是并不像西方人文主义教育那样关注人的权利和自由, 无数莘莘学子追求的是 内圣 , 注重道德修养的自省, 儒家教育往往成为一种道德规范和修养的教育。这种对道德的过分注重却导致了对自然科学的忽视。我国不是没有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 但是这些先进技术仅仅成为家传的秘籍, 没有上升到理论成为科学, 我们缺少的是一种科学的精神。在教育中更缺少科学的精神, 从春秋到宋代逐步形成的 十三经 是儒家教育的经典, 但是却从来没有涉及到科学与科学的教育。这种道德教育使中国成为古老的礼仪之邦, 却没有使中国一直站在科学技术的顶峰。
东西方教育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 单纯的科学教育和道德教育都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今天我们进行教育改革就是要吸取历史发展的经验, 建立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我认为: 今天的教育就是要发展人, 培养人, 在教育中体现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是一种珍视人的个性而又全面发展的精神, 它并不是一种具体化的东西, 而是一种智慧, 一种不仅是思想性的, 而且是行动性的智慧。人文精神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 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 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 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就是吸收东西方教育的精华, 既体现科学精神的创造性也体现道德修养的塑造性。现代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张扬个性,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鼓励学生对科学的追求和对自身完整人格的塑造。
二、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
( 一) 历史教学内容与人文精神历史作为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其自身的发展就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 有了人, 社会才变得丰富多彩, 只有人类才会用行动书写历史。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类发展史, 历史本身也证明了人的伟大作用。凡是认识到人的力量, 以人为本地采取相应政策的国家才会走向富强, 反之, 泯灭人性的存在、蔑视人的力量的时代终究会被历史吞没。从中国历史来看, 历代初期的几位皇帝都很注重人民的生活, 实行与民休息, 国家便逐步走向繁荣, 光武中兴 、贞观之治 、康乾盛世 的出现都是这个道理。但随着统治者个人权力的膨胀, 横征暴敛、鱼肉百姓的政策相应出台, 最终使国家走向灭亡。秦末农民大起义、黄巾军起义等, 人民都以自己的方式展现人对历史的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历史是人创造的,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人是社会兴衰的动力、社会前进的必要因素。因此, 人文精神应当贯穿整个历史教学内容的始终。
( 二) 历史教育观念中的人文精神
历史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 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社会观念。历史教学并非像历史研究一样, 有弄清历史真相的任务, 而是在一定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观念。正如 2002 年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所要求: 通过历史教学, 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 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中吸取智慧, 提高人文素质,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要为今天服务, 历史教育更要为今天服务, 历史教育必须用时代的观念来理解历史。正如历史教学专家李德藻所说, 作为本体, 历史指人类经历所创造的一切, 它是过去的, 即定的, 不变的; 作为认识, 它指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回忆与思考, 因而它是现在的、不定的、可变的。今天, 用时代的人文精神来理解历史, 诠释历史, 已成为历史教育的关键。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待历史, 用历史的观点来窥视现代,让历史为人所用, 为今所用, 是历史教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所以应当培养学生用现代人文精神来理解历史, 诠释历史, 并在历史学习中理解人文精神, 发扬人文精神, 强调个性、勇于创新。
( 三) 历史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 与人文精神历史教学大纲是教材编写的依据, 也是教学实践的准绳。前面我们谈到了历史观念中的人文精神,但观念的转变最终只有体现在历史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 中, 才能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得到贯彻。
新的 课程标准 目标就是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 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由此可见, 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历史课程标准的核心精神, 在人文精神指导下, 历史教学关注历史人物的奋斗, 关注学生的发展, 关注人的发展。
( 四) 历史教材与人文精神的发展
教材是学科内容的体现, 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教材中贯穿了人文精神才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历史教材编写的开放, 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历史教材由原来的 人教版 一统天下, 变成 内地版 、沿海版 、广东版 等多种版本并行。教材编写的开放在给学生、教师、学校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 也使编写者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 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材。
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历史专家, 而是让学生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 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 教给学生一种历史思辩的能力, 所以在历史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 不要求细求多。精选历史内容会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学到有用的丰富的历史内涵, 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服务。同时历史教学的内容应当更加接近生活。历来历史教学的内容都是以政治史为主要内容, 以王朝兴替为主线。在今天, 历史教学的内容应该增添一些联系生活的内容, 如科技、文化、音乐、艺术以及人际关系等, 使历史不再成为过去的史实, 而能为现实服务。历史教材不应该把学生看作教学内容的接受者, 而应该是教学内容的创造者和开拓者。学生不是知识的奴隶, 而是知识学习的主体, 所以教学内容的编写应该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 历史的学习不再是教师传授的过程, 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新版本的历史教材应当更突出人性, 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龚其柱先生主编的历史教材中教材内容的生活化、教学内容展现的多样化、习题设计的可操作性、教学过程的人性化等特点代表着历史教材的改革方向。可见, 新编的历史教材改变了过去对人的束缚, 认识到人的价值, 以人为主地分析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 变被动为主动。
( 五) 历史教学的手段与人文精神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过去教师、黑板、学生的教学形式。采取许多更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现代的情景教学、快乐学习和一些新的教学方式的探讨、新的民主的师生关系等, 都是对人的一种关注, 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
总之, 人文精神既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也是其指导思想。但是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 许多人仍把人文精神理解为 文科教育 , 不仅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内容、观念、课标、教材、教法的精神实质, 而且学生的主体性也没有很好地发挥。这表明, 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人文精神在具体教学中的体现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