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于我们

《学习导刊》杂志简介 简介信息: 《学习导刊》教育教研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总参政治部主管,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主办的国家级教育综合学术期刊,国际刊号ISSN 2095-4190,国内刊号CN 32-1832/D,月刊,标准大16开,全国公开发行。主管单位:总参政治部;主办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政治部。该刊教育教研版为是全国教...>>更多

高等教育

您的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索
文章来源:《学习导刊》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发表时间: 2017/11/24 阅读数:362

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索

蔡海鹏

摘要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特色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探讨了绿地系统规划、历史文化与城市特色之间的关系。以洛阳为例,在历史文化视角下通过对洛阳传统山水关系特征、绿地系统特色要素、洛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演变历程、洛阳绿地系统现状情况与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归纳,提出洛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目标以及注重历史文化特色的绿地系统布局。核心思考是如何有效地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探索。

关键词历史文化特色;绿地系统;洛阳

全球化与快速城镇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当前的城市发展,城市特色正逐渐消失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城市的一个问题 。城市规划越来越注重理性的调控,注重城市的功能性,从而忽视城市中场所精神的创造与历史文化的传承,很多城市面貌趋同、城市特色模糊 。同样,我国城市绿地景观的营造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也大致经历了 20 世纪90 年代前的“特色丧失 ”和绵延甚久的“特色趋同 ”两个阶段 。进入 21 世纪,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城市特色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

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城市各种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为城市提供适宜的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环境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游憩休闲、社会文化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 全国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 。许多城市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发现并强化城市自身的特色。但目前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方法主要有两个来源 : 一个是沿用苏联关于城市游憩绿地的规划方法和相应定额指标,强调城市绿地的“游憩 ”功能; 另一个来源是美国的“大地景观规划 ”理论和规划模式,强调绿地的“景观 ”作用。这两种理论来源最终都落脚于城市绿地创造性的“设计 ”,而忽略了城市历史文化对绿地系统规划的作用与影响。

洛阳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文以洛阳城市总体规划中绿地系统规划为例,结合洛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试图从历史文化的视角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做出有益的探索。

1、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历史文化特色

1. 1历史文化与城市特色

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自然与人文特点。它来源于自然、人文、社会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包括自然特色、文化特色和产业特色等 。构成城市特色的因素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城市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城市自然状况、地理区位、地形、地貌、气候、山体河湖、植被树种等; 另一方面是城市的人文因素,主要包括城市的人文、历史和传统习俗、宗教文化等物质与非物质的要素 。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经过特定的历史过程形成的,因而城市的特色来源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历史文化涵盖了城市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因而历史文化的地域性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础。

1. 2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特色塑造

从物质空间的层面来看,城市特色的塑造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空间的特色与非建设空间的特色两个部分。城市绿地属于典型的非建设空间,城市绿地规划一般是从城市特有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城市风貌、用地功能、道路系统出发,结合河湖山川自然环境体现地域特点 。因此在非建设空间的特色塑造方面,最为有效的抓手就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另外,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科学运用自然生物资源的影响和作用,就能赋予城市空间和布局形态独特的表现形式,从而塑造出一种富有独特魅力的城市特色空间 。城市绿地系统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唯一能够整合城市建设空间的要素,在塑造城市空间特色上不可替代。

1. 3历史文化特色视角下的绿地系统规划

历史文化特色视角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可以从传统山水格局、历史文化空间保护、地域传统彰显三个方面进行探索。首先是传统山水格局,它是一个城市经过历史长河日积月累所形成的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前提的城市总体空间形态。传统山水格局体现了城市生长环境以及城市外围的生态本底条件,是城市绿地系统的出发点。其次,城市绿地系统是一些城市历史文化空间如大遗址、城址,甚至古城格局保护中重要的工具。很多城址空间的保护、重要文化遗存的空间缓冲、古城格局的信息提示等都是通过绿化的手法来表达的。另外,地域传统特色如城市园林、城市特色树种、花卉等也是通过城市绿地系统彰显的。

2、历史文化视角下的洛阳绿地系统规划

2. 1洛阳传统自然环境特色与山水关系特征

“洛阳者,天地之中,中原之粹也。”洛阳号称十三朝故都,位居“天下之中 ”,八方辐凑。洛阳北临邙山,南系洛水,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它有群山环绕,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北通幽燕,南对伊阙,人称“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可见洛阳作为千年帝都选址建城所具有得天独厚的宏观山水格局。中观层面,洛阳城市“三山环抱、四水中流、九渠贯都”的山水环境特征明显。洛阳城市北面有邙山、西面有周山小秦岭、南面有龙门山,城市北、西、南三面是山,形成了三山环抱之势; 洛河、伊河、瀍河、涧河四条主要河流流经洛阳市区,形成整个城市的水系骨架; 在洛阳市城区范围内共有邙山渠、中州渠、秦岭渠、大明渠、大青渠、古洛渠、胜利渠、秦岭防洪渠、大新渠九条主要水渠,形成了九渠贯都之势。

2. 2历史文化视角下的洛阳绿地系统特色要素

2. 2. 1城址: 都城遗址队列举世罕见

都城历史的连续性是洛阳历史文化连续性的主要特征。自夏建都洛阳以后,又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诸朝定都洛阳。洛阳还是多个朝代的陪都,西汉初洛阳为东都,宋代为西京,金代为中京。这种长期的、连续的都城历史,在我国都城发展上是极为罕见的。在空间上,洛阳都城遗址队列举世罕见。由于黄河、洛河的孕育,居天下之中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形势险要的地形地势特征,在邙山与洛河之间,东自偃师市,西到涧河口,30 余公里范围内以洛河为轴线自东向西一字排列着偃师商城遗址、二里头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周王城遗址五座都城遗址,形成举世罕见的都城遗址队列奇观。五座都城遗址遗存丰富,文化内涵深厚,它们是洛阳都城历史与都城地位的见证,是中国社会发展史、古代文明史、城市建设史的缩影,其价值无可估量,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在洛阳名城特色中,当推首位。

2. 2. 2水系: 水系承载洛阳历史曾经的辉煌

历史上的水系对洛阳城市发展有重要作用,也为洛阳绿地系统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素材。历史上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除当时的政治经济因素外,伊、洛河这一独特的地理条件也是其重要原因。据 20 世纪 50 年代考古发掘,夏都斟郇建在伊洛二水汇流处不远的偃师二里头,南邻洛水故道,南去伊水约 5km,往东不到 10km 即伊洛二水汇流处,这里环境优越,交通方便,既有舟辑之利,又易于供水排水。西周成周城与东周王城分别建在瀍河和涧河两岸,汉魏洛阳城是在周城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东汉营建都城时引谷水西来绕城一周,并在城内开渠数条注入谷水,然后东流与洛水相汇,不仅解决了供水问题,更为都城增添了秀丽的景色。隋唐东都城的特点是“长安宏大,洛阳繁华 ”。

洛阳以洛水贯通,水陆交通发达,使两岸渠道纵横,加之瀍、涧二水汇入洛河,颇似江南水乡。当时城内处处通漕,“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贩贸易,车马填塞”

2. 2. 3园林: 天下名园重洛阳

洛阳的古典园林遗迹为绿地系统尤其是公园绿地系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依据。中国最早的园林建筑起始于洛阳。洛阳园林不仅早而且盛,宋代理学家邵康节曾说: “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宋文学家苏辙也曾说: “洛阳贵家巨室,园圃亭观之盛,实甲天下。”自汉至宋,历代王朝的帝王将相,官宦士绅在洛阳建筑大量园林、宫观、台阁、馆池,极尽奢华之风,见诸史籍者众多。洛阳园林讲究自然、质朴、舒展,以植物造型为主,园内多水竹而少宫殿,讲究宅园分离,注重山水变换,高低起伏。宋代李格非曾在《洛阳名园记》中写到: “园圃之胜不能相兼者六: 宏大者,少幽邃; 人力胜者,少苍古; 多水泉者,兼眺望 ”详细阐述的洛阳园林的处理方式。唐朝柳宗元在《柳园》中曾说: “幽之也,大率有二: 旷如也,凹如也,如斯而已。”这都是对当时园林风格、特点的总结。洛阳古典园林中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因历史战乱已毁殆尽,仅留下少数明清寺庙园林、风景园林。在许多城市风貌“千城一面”的趋势下,对洛阳的传统园林有依据地保留和恢复将是洛阳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其彰显厚重历史文化的载体。

2. 3洛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演变历程

建国后洛阳主要进行了三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历版总规在绿地系统规划方面对城市建设都有显著的贡献。

2. 3. 1第一版洛阳城市总体规划( 1956 年)

第一版洛阳城市总体规划在绿地规划方面针对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四个方面的规划措施: 第一,规划了宽阔的生产防护绿地以及绿化隔离带,解决了生产与生活的隔离问题; 第二,在生活区布置了较多的绿地与游园,满足了生活质量的需求; 第三,在旧城与遗址保护方面,将原来周王城遗址的部分地区作为公园进行保护,在金元古城外设置环城绿带,在老城、瀍河区建设中心绿地,改善旧城的环境与景观质量; 第四,在体育场两侧设置大型滨河公园。第一版洛阳城市总体规划在绿地景观专项方面重点解决了生产生活的关系以及历史遗址保护的问题,初步构建了洛阳城市的内部景观风貌格局,为今后洛阳城市规划格局的形成以及景观风貌的塑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了修改与变通,王城公园得以实施,涧西防护绿带部分形成,城市生活区布置的绿地与游园与金元古城外设置的环城绿带基本没有得到实施

2. 3. 2第二版洛阳城市总体规划( 1981 年)

第二版洛阳城市总体规划在绿地规划方面主要有三个方面规划措施: 第一,针对绿地相对较少、景观风貌相对较差的情况,加强城市公园的建设,主要是规划建设周山森林公园、涧河口的上阳公园、瀍河口华林公园以及体育场南同乐园等公园;第二,加强对滨水景观风貌地带的规划与建设,主要是规划建设洛河北岸的洛浦公园、中州渠两侧的滨水景观带; 第三,提出“大环境绿化规划 ”,提高城市外围环境与景观风貌。这版规划将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作为改善城市景观风貌的主要手段,比较符合当时的洛阳实际,规划提出的大环境绿化规划,提高了城市外围山体的绿化与景观风貌,为城市未来发展做出了很好的生态本底。中心城区在“填平补齐 ”的用地指导思想下,规划中很多公园、绿地都没有实施,并且还侵占了一期总规中有些已经实施的绿地。洛浦公园以及中州渠两侧的滨水景观带基本按照规划建成,规划所提出的大环境绿化规划,基本得到了实施。

在景观风貌规划方面重点侧重城市 8 个出入口节点的景观设计以及城市道路绿化,使城市道路绿化成为城市景观风貌的重要特色; 第四,规划了近郊风景游览绿地,规划金水河、龙门、周王陵等近郊景区。这版规划提出“十字型 ”的绿地景观结构,比较符合当时的用地规划布局与保护大遗址的要求,对名胜古迹周边的绿地、城市公园以及近郊风景区的规划也较符合城市的需要。在规划实施方面,规划提出“十字型”的绿地景观结构基本进行了控制与预留,但是洛南东西组团间的绿化隔离带在规划实施中调整较大,部分规划绿地改做住宅用地进行开发建设,对城市绿地结构在整体上破坏较为明显。规划的名胜古迹周边的绿地基本得到实施,城市道路绿化按照规划实施,但规划的城市公园实施情况不甚理想。规划的近郊风景游览区部分实施,龙门、周王陵森林公园基本建成,金水河等近郊景区还未实施。

360 百度 中国知网